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试题17]〖2013最新模拟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52 浏览数:113

一、单选题

1.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材料表明(  )

A.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B.中国民众麻木颓废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2.

1900年,梁启超指出: 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 其主张(  )

A.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本学说B.延续了以中国为中心的 天下观 C.突破了 朕即国家 的传统观念D.与顾炎武的 国家观 基本一致

3.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 民众自治 可以长久C.中国 三代之政 不如西方民主政治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4.

甲午战争之后,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多以 中学为体 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5.

观察下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 新政
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 中体西用

6.

(2013湖南模拟)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B.提倡国人虚心向两方学习C.主张世界各国和平相处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7.

1905年,一本书给安徽少年胡红骍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与血 。受此影响,他改名胡适,字适之。这可以说明(  )

A.中体西用 思想兴起B.天演法则产生巨大影响C.进化论成为革命旗帜D.传统思想的权威被打倒

8.

对下图政治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

A.抨击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B.讽刺清廷对立宪缺乏诚意C.预示着民主革命即将爆发D.揭露了民初立宪的脆弱性

9.

有史家评论道: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 中体西用 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了 中体西用 (  )

A.符合当时的国情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C.是理想的救国方案D.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10.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清代三百年学术思潮概括为 以复古为解放 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占,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 意在表明(  )

A.复古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禁锢B.清代学术思想因复古而停滞不前C.对传统学术的整理和反思有利于思想进步D.清代崇古思想盛行不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11.

17—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发生在中国的维新运动都是宣扬民权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两者的社会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B.运动领导者的学识水平和宣传力度不同C.宣扬民权民主思想的方式和途径不同D.倡导者思想的丰富程度和成熟程度不同

12.

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 道微文敝,世变愈危 ,只有 存国粹 才是 息乱源 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  )

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

13.

近代某学者指出: 天行者倡其化物之机,设为己然之境,物各争存,宜者自立。且由是而立者强,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 下列属于该学者思想的是(  )

A.欲自强,必先致富 B.中体西用 C.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科学与人权并重

14.

梁启超认为报刊 有助耳目、喉舌之用 。维新派的 耳目喉舌 是(  )

A.《时务报》B.《民报》C.《申报》D.《新华日报》

15.

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 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  )

A.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B.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C.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无所作为D.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

16.

清光绪年间编订《刑事民事诉讼法》,张之洞对之大力抨击,认为该法规所定父子异财、兄弟析产、夫妇分资及妇女到堂作证的内容, 万不可行 。结果该法案不了了之。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开始向西方学习历程B.尝试建立起平等社会C.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D.近代化实践阻力重重

17.

近代某读书人感慨道: 从此我就从八股文中解放出来,再不用墨守朱子章句而改做另一文体的策论了。策论不是受什么格式限制的,而内容要求丰富,议论则要求纵横捭阖,这就非多读书不可,……”此情形是受下列哪一事件影响(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8.

邓实在《古学复兴论》中指出: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西学人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这一观点(  )

A.有利于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B.正确认识了文艺复兴的实质C.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D.混淆了欧亚古学复兴的性质

19.

严复在《原强》中称: 民力已堕,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虽有富强之政,莫之能行。 为此,晚清知识界提出了(  )

A.民主与科学的总想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C.革命与民主共和的思想D.新民强国的政治主张

20.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 第二次反思 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21.

梁启超说: 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 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 这表明他(  )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22.

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  )

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23.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这种做法(  )

A.暴露了思想深处的封建纹章B.是切合实际的理智考虑C.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D.躲避了卫道士们的愤怒反扑

24.

巴黎和会后,梁启超呼唤: 她(中国)唯一可依靠的就是自我以及战无不胜的精神和勇气……让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振作起来,进行自我拯救。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希望所在。 这一呼唤体现出梁启超的主张有(  )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民族主义意识 ③救亡图存信念 ④民主共和观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5.

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试题17】〖2013最新模拟分解〗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长技以制夷 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D.该书出版时,在广州的英国人大为惊恐

26.

福州船政学堂在第一批报名者当中,大多是如严复一样的清贫子弟,吸引他们的是学堂不但包吃穿住,而且每月发放4两纹银以供家用……报名者必须由当地士绅做担保。严复的叔叔是个举人,母子俩请他担保,举人对这种新学堂绝无好感,当即回绝。严复和母亲只得痛哭跪求,方才勉强同意……另据资料,清政府官派第一批留美学生中没有一个满洲贵族子弟,也没有一个高官子弟。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社会(  )

A.传统思想,华夷观念根深蒂固B.孔孟之道,科举考试仍为正途C.洋务推动,西方科技深入人心D.除旧布新,维新思想日益传播

27.

下列各选项中,中外作品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魏源《海国图志》与马克思《共产党宣言》B.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但丁《神曲》
C.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D.曹雪芹《红楼梦》与贝克特《等待戈多》

28.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 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材料中的 是指(  )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29.

明末徐光启仰慕西方自然科学,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出版了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鉴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他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这主要反映了(  )

A.知识界出现西学东渐之风B.西方殖民势力已经侵入中国C.士人对科举制度提出挑战D.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前途

30.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次 思考 层次 变化是(  )

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31.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 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里的 孔子 所处的时期应该是(  )

A.明末清初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32.

20世纪初的立宪派,是当时中国政治风云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其历史作用表述准确的是(  )
①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②追求政治民主,与革命派殊途同归
③颁布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利 ④策动诸省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33.

(2013·湖北咸宁四校高三12月联考)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 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 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已经产生 开眼看世界 的思想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C.仍停留于 天朝上国 的政治幻想中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34.

(2013·湖北咸宁四校高三12月联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 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  )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35.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 第二次反思 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B.中法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6.

下列维新言论中,最令清末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  )

A.今以不缠足为富国强种根本,所见尤大。 B.不受八股楷法诗赋所缚者,可以智矣。
C.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 D.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乌可得开哉?

37.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 推而广之,但却要求 冲决 儒家所倡导的 三纲五常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C.托古改制 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D.坚持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原则

38.

晚清某论著写道: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 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 第二百一十三条云: 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B.维新派推崇儒家思想C.顽固派重申宋明理学D.革命派主张法治社会

39.

戊戌政变后,慈禧对李鸿章说: 人说你是康党 。李鸿章对曰: 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李鸿章被误认为 康党 的原因是(  )

A.倡导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创办淮军形成地方军阀势力C.创办了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D.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40.

1903年,梁启超说: 今日之中国,其蠹国殃民者,非媚满人,媚独裁耳。……故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为第一义,而排满不过其战术之一枝线。 他的核心主张是(  )

A.推翻满清政府B.实行民主共和C.反对专制统治D.反对民族压迫

41.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说: 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 他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  )

A.阐述历史进化的必然性B.论证维新图强的必要性C.说明中华文明的停滞性D.批驳革命共和的荒谬性

42.

梁启超《时务报·论学会》: 西人之为学也,有一学即有一会。会中有书,以便翻阅,有器 以便试验,有报以便布新知,有师友以便讲求疑义。故学无不成,术无不成,新法日出,以为民用。遵此行之,一年而豪杰集,三年而诸学备,九年而风气成……以雪仇耻,何耻不雪,以修庶政,何政不成。 作者的主张是(  )

A.通过培养人才改良社会风气来御侮兴政B.肯定学术繁荣的重要性C.完全否定 中体西用 的思想D.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43.

林则徐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 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说明(  )

A.林则徐思想极保守B.学习西方科技成为时代潮流C.中国军队士气低落D.大多数士大夫极其藐视西方

二、材料阅读

4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时间

王韬的主要活动

1849

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

1862

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

1867

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演讲

1874

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

1879

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

1886

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

1894

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李鸿章书》

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

——王韬《弛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王韬《纪英国政治》

(1)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6分)
(2)概括材料二观点并作简要评价。(3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其原因。(3分)

45.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翻译进化论,没有直接翻译达尔文的著作,也没有翻译将达尔文的自然进化 论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斯宾塞的《生物学原理》,而翻译了达尔文的学生赫胥黎的《进化 论与伦理学》(译名为《天演论》)。严复认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一部阐述自然界生 物进化规律的纯学术著作,而斯宾塞又把达尔文的观点发展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只有赫 胥黎的思想见解,与他深切的危机意识和中国所处时代的特殊需要相契合,也与中国传统 的文化精神和基本信仰相切近。

——马克锋《文化思潮与近代中国》

材料二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 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 优胜劣败 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 优胜 劣败,适者生存 的公式却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 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 天演 物竞 淘汰 天择 等等术 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 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 词作自己或儿女的名字。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

——胡适《四十自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 严复翻译进化论,没有直接翻译达尔文的著作 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中, 庚子、辛丑大耻辱 指的是什么?《天演论》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哪些? (4分)

4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二 伏尔泰是一位睥睨一切传统权威的批判家,但对于中国的传统权威孔子却非但不敢小觑,反而推崇至极。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信条……因而也就和 自由 平等 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伏尔泰对英国政体和中国儒学的评论》

材料三 中国名为用儒术者,三千年于兹矣,乃徒成就此相攻、相惑、不相得之民,一旦外患忽至,则糜烂废瘘不相保持。其究也,且无以自存,无以遗种,则其道奚贵焉?

——严复《严复集·原强》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严复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及原因。(10分)

47.

(10分)仁人志士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 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制等。他们的思想深处, 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近代前期,在争取政治民主化过程中, 仁人志士 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主张?(4 分)
材料二 只有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 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箸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结合近代中国史实,简述20世纪初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内容。 (2分)
(3)下表中材料反映的是发生在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请你按追求政治民主的爱国思想为主题来进行归类,列出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4分)

序号

资 料

1

师夷长技以制夷

2

打倒孔家店

3

兴民权、实行君主专制

4

新三民主义

5

扶清灭洋

6

民主科学

4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一条长约600米的小铁路,向清朝官员和百姓展示铁路的便利,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对比杜兰德热情高涨的推广,观众相当不领情,京城百姓对宣武门小铁路的反应是 诧所未闻,骇为妖物 ,不久,步兵衙门就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小铁路拆除了。

——田吉舷《中国铁路百年》

材料二 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 工业革命 。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

——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

(1)根据材料一,分析导致小铁路拆除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4分)
(2)材料二中的 旧有思维定势 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中 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 的含义。(10分)

49.

古代中西方思想存在着异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种差异在加大,但是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三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3)中国的觉醒与西方相比 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 最初觉醒 为什么与西方不同?(5分)
材料四 民主是当代人类认同的普遍价值之一。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一方面有欧美和俄日的现代化过程的丰富经历作为参考,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中国人近代以来探索民主的道路,最突出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4)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能突出体现上述特点的中国近代思想变革有哪些?(3分)

5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二 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起步于19世纪中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曾经历过封建阶级 器物变革 的探索,又经历过资产阶级 制度变革 的探索,最后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走上了成功之路。
(2)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从19世纪中期 器物变革 转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 制度变革 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51.

(2013·北京丰台区第一学期期末练习·34题)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8分)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 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 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 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1)依据材料,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4分)
材料二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 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是故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2)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4分)

52.

科学与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分)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 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1924年,中国化学家张准说: 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
(3)结合所学,判断张准所述现象发生的历史时期;并指出20世纪初的中国人重视 科学本体 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你对 科学本体 的理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