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7.2019届河南省新乡市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17 浏览数:602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 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 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C.市场秩序应得的法律规范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

2.

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刺史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刺史(  ) 

记载

出处

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列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汉书》

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汉旧仪》

孝武之末始置刺史,监纠非法,不过六条,传车周流,匪有定镇

《后汉书》

A.位卑权重B.权限不断扩大C.居无常所D.行使监察职责

3.

欧阳修撰《新唐书·地理志》,于所修农田水利事,皆祥记载。据其所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处,而淮南道和江南东道为独多。北起楚州(治所在今天江苏淮安),南迄明州(治所在今天浙江宁波南)海滨,络绎不绝。据此可知,当时(  )

A.农业区域差别明显B.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安定C.南方农业得到发展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4.

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 包青天 况青天 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 三言 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

A.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B.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C.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5.

1905—190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并指出 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 。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  )

A.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B.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C.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D.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6.

中共二大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 少数绝对服从多数 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 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 。这说明中共(  )

A.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B.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C.避免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开始受到国际因素影响

7.

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

A.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B.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C.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D.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8.

下面为我国1965年的一幅宣传画。该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双百 方针的正式提出B.工农经济实现均衡发展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D.经济领域冒进思想严重

9.

美国宪政奠基者亚当斯(1735—1826年)认为:古代雅典的历史 对于我们的国人来说,就好比是大陆人所说的许多家庭拥有的 梳妆室 ” ,里面有许多用来反观自己的镜子。据此可知,亚当斯(  )

A.重视从历史中寻找参照和启迪B.为后世民主化进程确立了规范C.强调雅典民主影响深远和持久D.推崇古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

10.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 家庭就是社会的雏形,统治者是父亲,子女是人民,婚姻家庭的出现,意味着个人应该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以前任意解释自由的人,要按照与自己不同的原则行事,听从自己的喜好之前要请教自己的理性。 这表明卢梭(  )

A.主张自由婚姻的神圣至上B.赞赏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C.崇尚符合理性的家庭关系D.强调浪漫主义的婚姻追求

11.

斯大林针对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出在十年内缩短距离,必须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随后苏联短短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这一做法(  )

A.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B.增强了国家动员能力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12.

下面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部分活动简表。据此可知,亚太经合组织(  ) 

时间

活动及成果

1989

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

1991

韩国汉城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确定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活动范围和方式

1993

美国西雅图第五届部长级会议明确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

1995

日本大阪第七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行动议程

A.实现了亚太贸易自由化B.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控制C.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D.维护了国际秩序的稳定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 非政治份子 ,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 从不更迭 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

欧洲

人物

著作

人物

著作

李贽

《焚书》《藏书》

霍布斯

《利维坦》

顾炎武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城志》

孟德斯鸠

《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论法的精神》

王夫之

《船山遗书》《读通鉴论》

卢梭

《社会契约论》《论科学技术》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狄德罗

《百科全书》

唐甄

《潜书》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上表列举了17、18世纪部分中外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表格反映了丰富的信息,请从中选择相关信息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农事机构进行多次调整,农业工作被纳入战时轨道。1937年在军事委员会下设立了农产调整委员会,1938年1月,国民政府实业部改为经济部,农产调整委员会改组为农产调整处。1939年国民政府设立农产促进委员会,1940年又成立农林部,直属行政院,管理全国农林事业。在后方各省设立工作站,协助各省进行农业改进工作。后方各省设立农业推广繁殖站,各县设农业推广所来实地指导并扶助农民改善耕地技术和经营方法。1945年初,在农业促进委员会等单位的基础上,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国民政府中央和后方各省地方农业机构的调整、建立、健全,对于农业科技工作向薄弱的西南、西北地区去推进有相当的组织、示范和督导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农业机构调整的主要内容。(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农业机构调整的目的和历史意义。(10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称中国的 以工代兵 策略纯属天方夜谭。英国国防部也认为提议 不可行 ,因为无论选择作战或当工人都会导致中国成为协约国一员,从地缘政治上考虑,这是 不可取的 ,英国因此拒绝了提议。当战争延伸到1916年夏季时,英国的处境相当危险,索姆河一战尤其使英国元气大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一改初衷,在1916年夏天接受招募华工的提议,到1917年4月底,30万中国劳工已被英国送到法国前线。

——徐国琦《英、法战场上的中国劳工》

材料二 被征往欧洲的华工年龄在20—40岁之间,个个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他们一天工作十小时,一周七天,极少休息,华工的到来至少可以帮助相当数目的英、法青年走上前线,直接参战。从这一角度来看,14万华工就等于14万部队……尽管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华工们仍然忍辱负重在战斗中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协约国最终取得一战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让西方最终接纳了他们……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以战胜国身份首次亮相国际舞台,提出将列强在华特权物归还原主等正当要求。

——摘编自《简论华工军团对一战的作用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初期英国拒绝招募华工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参战的影响。(6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顾祖禹(1631—1692)祖上为官甚久,其父深感科举不能救民、携子祖禹归隐虞山,临死前将编撰《读史方舆纪要》的重任交于顾祖禹。不走。他父亲临终前嘱托他“《大明一统志》于战守攻取之要,类皆不详,山川条例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 ,希望他 掇拾遗言,网罗旧典,发舒志意,昭示来兹 。顾祖禹在搜集爬梳文献的基础上,终于在50岁时撰就《读史方舆纪要》。但与徐霞客相比,其研究缺乏实测的依据,仅仅资料类比、研究为基础,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接受西方科学思想的梁启超,肯定《读史方舆纪要》一书承继自《汉书·地理志》以来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传统,而叹其组织、方法之高明了。以梁氏看,《读史方舆纪要》则是不折不扣的历史书了。

——摘编自冯岁平《简论明清之际地理学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祖禹科技成就出现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顾祖禹的科技成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