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0.2019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17 浏览数:1717

一、单选题

1.

与孟子 民贵君轻 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 尊君爱民 ,主张 性本恶 ,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

2.

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A.完善选官制度B.增加政府收入C.强化君主权力D.加强中央集权

3.

宋代书籍《梦梁录》中说: 大抵都下买物,多趋名家驰誉者。 宋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讲述:许仙外出遇雨,药铺老陈借其一把雨伞,并再三嘱咐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后来许仙又将这把伞借与白娘子,定下一段姻缘。这反映出当时(  )

A.工业生产已有质量意识B.雨伞是美好姻缘的象征C.消费者追求品牌的习惯D.商品经济推动文学的发展

4.

宗法制造成西周 家天下 的局面和魏晋时代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  )

A.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B.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C.其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D.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

5.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兴办了一批大型军事工厂,同时规定其他省份调拨某军事局厂的产品,都需要支付全部或一部分工本费。如丁宝桢的四川机器局就强化了调拨产品计价的趋势。这种规定(  )

A.提升了四川在近代化中的地位B.使近代军用工业走出了困境C.强化了军工产品市场化的趋势D.有利于缓解企业的经费压力

6.

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B.三大政策 的推动C.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D.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

7.

在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认为中国革命性质是 不断革命论 ,革命形势是 不断高涨 ,革命方针是 全国总暴动 。这一决议(  )

A.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B.高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C.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D.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8.

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 

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B.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是 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9.

雅典城邦直接参与戏剧公演活动的部署,如主持演出、监督观众和管理戏剧比赛等;政府官员还任命三个雅典最富有的人为悲剧合唱队队长,作为参赛剧目的主要赞助人。伯利克里时代,甚至发放津贴鼓励公民观剧。雅典城邦的这些做法意在(  )

A.提高城邦公民的公共意识B.提升公民的文化水平C.加强对社会显贵的经济控制D.缓解严重的贫富差别

10.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 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指那些精通希腊艺术和拉丁文法的学者,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学术的研究,主张 回到本源 ,在虔诚的基督徒中引起了一种重新考据、诠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的热潮。可见文艺复兴(  )

A.对教会持一种包容的态度B.恢复了古希腊罗马经典文化C.以重建基督教信仰为初衷D.利于推动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11.

下面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它揭示出(  ) 

A.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大阵营形成B.冷战导致欧洲国家分裂C.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D.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

12.

马克龙对《巴黎协定》的有力支持体现了法国政府的全球主义立场,但极右翼政党利用了民众的心理,在竞选纲领中宣扬 法国人优先 的主张;默克尔也是全球主义的拥护者,但2018年带有民族主义倾向的德国选择党在选民中的支持率大增。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国际社会对全球化普遍充满忧虑B.全球化进程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C.欧洲放弃了自由贸易的传统政策D.全球化受到原主要推动者的阻力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如族群的迁徙、多民族的融合、各种宗教的传播、艺术的相互影响、物种与技术的交换、风俗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 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不断明晰和相应举措的出台,国内外将 一带一路 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说法也日益增多。国内媒体多从经济视角出发,认为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认为 一带一路 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
一带一路 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相比之下,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与马歇尔计划相比,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还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 一带一路 倡议已经获得沿线各国政府层面的积极表态,但在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并不高。

——摘编自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并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一带一路 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

欧洲

人物

著作

人物

著作

李贽

《焚书》《藏书》

霍布斯

《利维坦》

顾炎武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城志》

孟德斯鸠

《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论法的精神》

王夫之

《船山遗书》《读通鉴论》

卢梭

《社会契约论》《论科学技术》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狄德罗

《百科全书》

唐甄

《潜书》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上表列举了17、18世纪部分中外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表格反映了丰富的信息,请从中选择相关信息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揉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固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勤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现见礼仅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变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变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巴以冲突中,青少年自幼就目睹并经历了种种灾难和地火,在其内心留下了深刻的阴影,溢生的仇根成为 流淌于世代血液中的执念与思仇 。因而,巴以冲突便形成了这样一种循环:
在国际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之下,巴以也经历过多次暂时性停战。多次停战后,又总会重新燃起战火。以色列凭借着自己的军事优势,接受停战大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和解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缓冲。同样,由于巴方内部的不调和,停战常常成为政客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实行的一种手段。力量无法平衡的巴以,致使巴方在谈判中做出最大的领土退让后,依然无法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而以方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丰厚的资源,不愿意做出过多的让步和舍弃。

——摘编自张颖《奥斯陆协议签订以来的巴以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以关系发展的困局及产生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巴以关系破局提供合理的建议。(5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昭君故事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汉元帝年号)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 匈奴那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墙(昭君)为阔氏。 昭君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居功至伟,因而备受各族人民的爱戴。通过昭君北入匈奴单于王庭,西汉王朝传递了和平友好的信号,增进了对匈奴的了解。时至今日,在内蒙古阴山下居住的百姓们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传说:当时昭君出塞时,用随身携带的锦囊装满五谷的种子,待她到了匈奴之后,便在阴山下播撤这些种子,使匈奴百姓吃到了五谷之粮。从民族生活融入角度讲,昭君亦堪称古代民族融通的典范。如王昭君为了能够适应北方气候环境,她服胡衣、餐胡食、住毡房;为了便于和匈奴群众交流,她努力学习匈奴语言:尊重匈奴当地的风俗习惯。

——摘编自刘伟《昭君故事母题的民族融通意涵》

(1)根据材料,概括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君的历史功绩。(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