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8.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17 浏览数:6895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期,魏惠王大挖鸿沟,把黄河、淮河连为一体,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使得魏都大梁城成为 诸侯四起,条达辐辏 之地。“(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材料表明(  )

A.鸿沟促进关中平原发展B.大梁城以经济功能为主C.水利推动区域长途贸易D.水利兴修带有军事色彩

2.

汉武帝时期以 名科,为儒生以 经明行修 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 务授试以职 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B.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C.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3.

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C.三教合一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4.

《姑苏志》中说: 民居所聚谓之村,商贾所聚谓之镇。 图5显示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数量增加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图5

A.万历年间中国市镇开始兴起B.乾嘉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同光年间市镇发展得益于世界市场D.明清时期中国市镇模式与西方相同

5.

关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洋务运动,维新派、革命派总体肯定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同时指责其坚守 中体西用 ,让中国丧失政治变革的良机;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由早期的两点论转为全盘否定,将曾国藩说成 汉奸刽子手 ;80年代,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观点成为学界主流。据此可知(  )

A.历史事件评价永远难有定论B.多数史学家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的真相C.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D.时代发展和史家认识影响历史事件评价

6.

1895年,康有为曾记载道:入江宁居二十余日,说张香涛(张之洞字香涛)开强学会。……香涛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信此学,必供养。……吾告以 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 这反映出(  )

A.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失败危机C.维新派主导社会改革急于求成D.维新变法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7.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 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中华民主共和国 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等新的概念以区别 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 。这些概念的提出(  )

A.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C.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8.

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C.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D.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9.

意大利法学家维柯把罗马法看成 ,即法律是用一些暗含事实真相、具有公文程式般的面具来表达。 这些公文程式,由于有些什么字和用多少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加、不能减、不能改,它们把这种公文程式叫做诗或歌。 据此可知,罗马法(  )

A.具有人文主义特征B.追求法律严谨公正C.蕴含着自然法理念D.体现罗马公民意志

10.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表1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
表1

时期

流行词汇

1516世纪

新航路、新教

1718世纪

革命、殖民扩张

19世纪中期

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

A.工业家、社会主义B.理性、危机C.进化论、浪漫主义D.垄断、罢工

11.

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  )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激活了集体农庄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12.

图6为中国财经报公布的2016年金砖五国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6

A.发达国家仍居世界经济主导地位B.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

材料二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华演出。……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 这一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 开路先锋 外交先行官 的角色

——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 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 亚洲意识 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10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画面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
图10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和意义等。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图中提炼一个主题,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主题恰当、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表2 晚清时期的中资银行(部分)

行名

设立时间

总行所在地

创办者

备注

中国通商银行

1897

上海

盛宣怀

我国第一家新式银行,其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办法模仿英国汇丰银行。总行聘请熟悉中国商情的外国商人为参议,在北京、天津、汉口、烟台、香港均设有分行。

户部银行

1905

北京

清政府

清末最大的一家新式银行。1908年改为大清银行;1911年改为中国银行。

上海信成银行

1906

上海

周舜卿

纯粹私人资本创办的商业银行,其储蓄业务规定凡满一元以上就可起存生息。

浙江兴业银行

1907

杭州

浙江铁路公司商股

1915年总行迁往上海。

交通银行

1907

北京

清政府

清政府邮传部奏准设立,为官商合办银行,其目的利用银行筹措资金,借以振兴轮、路、电、邮四政事业,避免举借外债受外国金融资本之盘剥。

——据中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中国近代金融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资银行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资银行发展的影响。(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世纪最后30年,英国帝国主义情绪越来越浓厚了。1889年英国政府批准成立 南非公司 ,开始在南非最大规模的扩张,并用各种手段攫取大片领土,叫 罗德西亚 。在罗德西亚和开普殖民地之间横亘着布尔人(原在非洲殖民的荷兰人的后裔)的两个国家——德兰士瓦和奥伦治自由邦。1885年德兰士瓦发现大金矿,大批欧洲人涌入其中。1890年英国驻开普殖民地总督罗德斯暗中鼓动德兰士瓦的外国人发动 革命 ,结果失败。英国政府多次与德兰士瓦进行交涉,始终未能改善关系。1899年英国威胁要采取行动,布尔人先发制人,第二次英布战争开始了。历经三年战争,1902年4月双方开始谈判,5月底签订了和约,布尔人承认了英国的主权,但英国人则给布尔人战争赔款,允许其使用荷兰语,并答应让他们实行自治。英布战争将英国在非洲的领土扩张到前所未有,但它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英帝国的扩张至此基本停止。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英布战争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英布战争对英国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轼见安石赞(辅佐)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以 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齐桓专任管仲而霸,事同而功异 为问(题目),安石滋怒,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宋兴,葑(fěng,菜名,即茭白根)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杭人名为 苏公堤

——摘自《宋史·苏轼传》

材料二 苏氏智识、才辩、谋为、气概,又足以震耀而张皇之,使听者欣然,而不知倦,非王氏之比也。然语道学而迷大本,论事实而尚权谋,炫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此其害天理,乱人心,妨道术,败风教,亦岂尽出王氏之下也哉!

——摘自朱熹《朱文公文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轼在杭州的活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熹对苏轼的评价。(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