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0.2019届博雅闻道高三第四次联合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16 浏览数:2469

一、单选题

1.

读图
唐代前期进士分布图                              唐代后期进士分布图
注:图中黑点越大、越密集,则表现进士人数越多。
与上图有关的分析评论,正确的是(  )

A.统一局面形成使进士的分布区域更广B.唐朝后期藩镇窃取了开科取士的权力C.进士的地域分布与经济文化发展相关D.唐朝后期南方社会发展已经超过北方

2.

朱熹认为: 或言太祖受命,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曰: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这说明宋太祖的改革措施(  )

A.具有理智的思考和注重实际效果B.因循守旧无法解决主要政治问题C.保存世家大族势力加重财政负担D.总体方针明确但具体措施不成功

3.

清朝思想家戴震说: 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 对戴震的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A.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理的思想B.批判将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说教C.反对心学,主张回归宋代的理学D.摈弃人的情欲才能达到理的境界

4.

在缔结《北京条约》之时,清廷 设抚夷局 掌对外交涉事宜。后因交涉日增,奕 等于咸丰十年底奏请设立总理衙门并表示 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这反映出(  )

A.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B.清政府重视维护国家主权C.清廷被动地适应近代外交D.列强暂时放缓了对华侵略

5.

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 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 。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 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 。对此解释合理(  )

A.科技进步加速社会阶层融合B.交通工具变革使女性地位提高C.工业文明助推社会观念变化D.大众出行方式受地域影响明显

6.

五四运动以后,学生和思想界领袖们得到了商人、民族资本家和工人的支持,希望通过思想改革、社会改革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中国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遭受到猛烈批判。这主要是由于五四运动(  )

A.找到了民族救亡正确道路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C.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D.弘扬了爱国进步与民主科学的精神

7.

一五 期间,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由此可见, 一五 期间的企业布局(  )

A.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B.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迅速恢复D.避免了重工业投资的盲目性

8.

前3世纪末至前1世纪中期,战俘不断增加,奴隶价格暴跌,奴隶制经济繁荣,罗马人藉此从劳动中解脱。一位政治家告诚兄弟: 不管去哪里都要随身携带一大批奴仆,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这反映出(  )

A.统治阶层等级秩序十分森严B.对外扩张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C.战俘的增加减轻了公民负担D.奴隶制经济繁荣孕育了贵族政治

9.

17、18世纪的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在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他们聚在沙龙、咖啡馆和图书馆中交流思想,大学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中心。杂志、报纸、书籍,科学社团、政治俱乐部和一些秘密团体都在传播先进思想。这表明(  )

A.理性主义推动了近代科学诞生B.思想宣传功效受到了格外重视C.思想传播与政治运动密切结合D.启蒙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10.

关于罗斯福新政中劳工立法,有学者认为是为解决由人民群众购买力低下而造成的危机。也有学者认为失业保险和救济成为活生生的政治问题,迫使政府重视并用法律来解决。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如 通过强大的工会和最低工资法提高货币工资 来增加收入的思想。这些认识(  )

A.只有经济视角的解释可信B.仅仅着眼于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C.未能涉及劳工立法的实质D.有助于相对全面的理解立法原因

11.

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

地区

亚洲

非洲

拉美

东欧

西欧及其他国家

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数

2

3

2

1

2

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二、材料阅读

12.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改卿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邢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网络。清袭明制,设督院为其中类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清世宗将六部 隶属都察院 ,地方监察沿用明制。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监察法典,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根据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的税收权力和军权受到议会严格限制和监督。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案》规定,对议员和政府官员的选任、法官的任职、法律和条例的生效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下院掌握了监督国王行政活动的权力。弹劾曾是议会掌握的重要监督方式。举凡内阁阁员、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或议员职务上或非职务上的非法行为,均可构成议会的弹劾案。随着英国内阁责任制的发展和司法权的独立,弹劫程序在实践中显得过于烦琐,从1864年起议会以不信任投票程序代替了这种监督式。

——摘编自阁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及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监督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中国与近代英国监察制度的不同。(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段

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

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4.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农产品流通改革首先起于农村集市贸易的恢复。20世纪80年代初,不仅恢复和发展了农村集市贸易,而且开放了城市农副产品市场,允许城市郊区社员进城出售自己的产品。其次是调整和改革农副产品的购销体制。改革前,按照农副产品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国家将其划分为一、二、三类,分别进行统购、派购和议购。改革措施包括放宽农副产品的购销政策,同时对农副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仅改善了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消费状况,解决了长期困扰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副食品和蔬莱的供给问题,而且活跃了农村经济,巩固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成果。城乡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得到了生活实惠,增进了对改革的认知和认同感,为进一步实行城市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并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裴长洪、彭磊《中国流通领域改革开放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产品流通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产品流通改革的特点。(9分)

15.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法西斯势力、西方民主力量与社会主义进步力量构成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政治的三角结构,其变动对于二战的爆发与结果有深远影响。西方民主力量与社会主义进步力量之间的矛盾虽然根深蒂固,但其程度却在三角结构中有日益缓和的趋向。这种缓和趋向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最终促成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苏、美、英三国莫斯科会议上所签订的英美以武器和军用物资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以及11月美国正式决定把租借法案扩大应用于苏联的行动。两极之间的局部合作,实际上在战前亦已出现。不过两极矛盾的程度毕竟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联合起来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的时期了。以往直接的武装对抗,这时已被意识形态上的攻击和外交较量所替代,并逐步走向缓和与合作,这无疑是当时西方民主力量与社会主义进步力量矛盾演化的主流,当然,这也与法西斯力量与西方民主力量和社会主义进步力量的矛盾日趋尖锐有直接关系。

——摘编自王旭东《三十年代国际政治三角结构与二战爆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三十年代国际政治三角结构与二战爆发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政治三角结构变动对二战结果的影响。(9分)

16.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在唐的诸多诗人中,李商隐是较为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一个,其涉及政治、民生的诗作不下百首,占了总诗作的将近1/6。李商隐在著名的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揭露、展示了社会的各种弊端,既有大唐王朝衰落过程的纵向追溯,亦有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构成长达百余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藩镇的割据叛乱、宦官的专权残暴、统治集团的骄奢、赋税的苛重、人民生活的穷困、治安的混乱、财政的危机、边防力量的削弱等都在长诗中得到揭示。李商隐反对藩镇破坏国家统一,幻想能够实现王朝的中兴。他赞成朝廷对藩镇用兵,多次作诗歌颂在平叛战争中立功的将领。对于朝廷存在的问题,他也屡屡提出尖锐的批评。如针对朝廷军队的腐败现象,他追究根源,认为关键在于宰辅不得其人。由于将反对藩镇割据和批判朝政结合起来,这让李商隐的诗作于思想和深度上要超过前人。

——摘编自龚书铎、刘德麟主编《隋·唐·五代:梦回千年的盛世华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艺术品格。(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