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试题15)〖2014名题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50 浏览数:145

一、单选题

1.

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 喉舌之司 ,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2.

明清时期,文忌之多,文网之密,文祸之惨,株连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致使众多文士学人不敢轻谈时事与政治,埋首经籍, 为考证而考证,为经学而治经学 。有位老臣梁诗正积数年之经验曰: 不以字迹与人交往,无用稿纸亦必焚稿。 这句话体现了一位老臣的战栗之情。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黑暗没落B.人际关系紧张C.君主专制之毒D.儒学独尊的地位

3.

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

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4.

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废中书省,置 四辅官 。《通纪》载: 九月丙午,置四辅官,以耆儒王本、杜佑、袭敩为春官,杜敩、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位列都督之次。敕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月分三旬,人各司之。 这表明(  )

A.朱元璋重视基层制度建设B.洪武年间官僚机构臃肿C.四辅官 是重要决策机关D.机构改革为加强皇权服务

5.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作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整个中国传统政治就是专制独栽的。由此可见(  )

A.明清以前中国政治体现了民主的特征B.秦汉的朝议制度最能表明当时皇帝并非专制
C.丞相制度的废除导致了政治专制独裁D.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相对于以前发生了质变

6.

(A卷)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他曾下令全国停止对孔子的祭祀,未能如愿之后,又命令臣下删掉《孟子》原文85条,只剩下100多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这表明当时(  )

A.朱元璋反对儒家思想B.文化专制的加强C.儒学丧失了社会基础D.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7.

《明史》记载,太祖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 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这表明,内阁(  )

A.在太祖时期正式建立B.在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成为朝廷的法定中央机构D.六部百司为大学士属官

8.

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不寻求体制外的力量,于是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这些体制外的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康乾盛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当遭遇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时,显然是不堪一击的。 材料说明明清君主专制强化(  )
①导致了政治腐败 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

当明朝经过创造的阶段而固定下来时,朝廷的主动部分实为百官臣僚之集团而不是君主……虽说在理论上讲,这种权力(皇权)并无限制,最后的办法仍是以人本主义调和这天授皇权,或者说是强迫的执行开明专制。 作者认为明朝(  )

A.官僚体系为决策的中心B.皇权为决策的中心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

10.

史载明代内阁 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清代军机处 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这说明两者都(  )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③B.①②C.①③④D.②③④

11.

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权更加巩固
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④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

明史记载: 夏四月壬寅,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 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 帝曰: 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材料反映明朝(  )

A.皇权空前强化B.内阁参与决策C.内阁统领六部D.六部之位形同虚设

13.

以下对于明朝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在明太祖统治时内阁开始取代宰相B.内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的决策C.票拟制度使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明朝统治时内阁的地位逐渐下降

14.

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朝廷决策机构C.地位上升但职能基本未变D.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15.

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 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于是皇帝下令(  )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

16.

《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 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六部职能的衰退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D.宰相权力的反弹

17.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 反映出明末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18.

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A.中书门下 内阁 军机处B.中朝 内阁 军机处C.中朝 中书门下 内阁D.尚书台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19.

明朝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一直是一级行政区最高长官。尽管自宣德年间开始出现总督或者巡抚等职,但明朝总督与巡抚一般仅为军事长官且为临时性,一般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工作。可见,三司制度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得以实现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20.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材料中亚当·斯密强调的是(  )

A.中国经济早已处于停滞状态B.中国应学习英国的工业文明和经济政策C.中国当时的上层建筑制约了中国的发展D.中国的地理气候比英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21.

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映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大清律例》)该规定主要反映了当时(  )

A.赋役沉重B.刑罚严酷C.社会矛盾尖锐D.人身控制严格

22.

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渝,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渝发出了。 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23.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 军机处 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以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

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

24.

清朝雍正帝统治时,创立军机处。关于设立军机处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从此使内阁成为法定最高行政机关B.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中枢决策机构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行政效率低D.面聆皇帝旨意撰拟机要文书强化了皇权

25.

陈旭麓先生说: 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 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B.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D.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26.

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B.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C.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7.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之一。清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突出表现在(  )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B.设三司分化地方权力C.打破山川地理之势重划行政区划D.设置卫所加强军事控制

28.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29.

广场是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和欢聚的重要场所。下列三个广场中,当时普通人能进入的有(  )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30.

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下情节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项是(  )

A.主人公在晋商会馆里喝茶B.主人公在尚书省担任殿阁大学士C.主人公屋内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D.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商人

31.

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是(  )
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③弥补宰相才干不足  ④提高行政效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2.

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 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 趋势。这种趋势表明(  )

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B.内外朝相互制衡C.宰相成为权力中枢D.君主专制的强化

33.

明清科举,主要内容为《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尤其重《四书大全》。相对于内容艰深的《五经》而言,《四书》则比较浅显。乾隆说: 士子所诵习,主司所鉴别,不过《四书》文而已 国家设科举士,首重者在《四书》”。明清规定:阐述《四书》义,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否则不予录取。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A.以此宣扬程朱理学B.有利于平民子弟参加科考C.不利于选拔具有真才识学之人D.有利于全面提高读书人的文化素养

34.

下图为胡文光刺史坊,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口,该牌坊正楼匾的上方雕的是 恩荣 二字,下方雕的是 荆蕃首相 四字,其背面则是 胶州刺史 四字。明万历六年(1578年),为纪念西递村人胡文光由皇帝批准在此修建。胡文光,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曾担任万载县令、胶州刺史、荆州王府长史等职。对胡文光及该牌坊理解正确的是(  )

A.明代后期黟县所属徽州府隶属安徽行省管辖B.胡文光因为科举出身获得地方官员任职资格
C.荆蕃首相 表明胡文光曾任明代内阁首辅D.该牌坊建筑艺术体现中国古代宗法血缘文化

35.

清代规定: 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 (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B.防止吏治腐败C.杜绝地方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

二、材料阅读

36.

15世纪东西方涌现出两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哥伦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二 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蚓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 郑和 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
(1)全球化进程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的理由是什么?(6分)
(2)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较,郑和下西洋更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梁启超曾感叹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0分)
(3)二战后世界经济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发展趋势加快,为什么?(8分)

37.

(20分)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1)据材料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积极意义何在?(4分)
材料二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 清道令 ,判以罚金后释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汉初这种立法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6分)
材料三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内容,(2分)并分析他强调该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背景。(2分)
材料四 黄宗羲以 托古改制 的笔法,肯定 三代之法 天下之法 ,而批评三代以下之 一家之法 。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4)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6分)

38.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我国史学工作者着力最多、争议最大的重要问题之一,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还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传统——现代性 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从20世纪出马克斯·韦伯关于中国儒学阻碍资本主义兴起的观点一直到当代的西方现代化理论,都为这一研究取向提供了理论支持。

——摘编自《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从情感基础来说,这种 资本主义萌芽情节 可以说是一种特定时期中国人们的民族心态的表现。……如果我们尊重事实,不把资本主义视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自然也就不必到历史中去苦苦地寻找中国资本主义的起源了。

——摘编自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如何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传统因素有哪些。(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这种 资本主义萌芽情节 可以说是一种特定时期中国人们的民族心态的表现 这句话的理解。(4分)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5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0.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41.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该题。
材料一 高皇帝(明太祖)罢中书省,以天下事委之六部,文皇(明成祖)乃有阁臣之设,亦仅持文墨议论耳,渐而票拟,渐而称辅臣,浸失初意。至嘉靖以后严嵩、张居正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盖阁臣之外重势而蒙恶声至。此而极。

——叶向高《纶扉奏稿》卷10《乞休第十一疏》

材料二 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内阁做出的决定往往还得经过枢密院批准才能生效,君主或内阁绕过枢密院而直接决策的情况并不普遍。1705年, 有关王国治理的任何事务,均须依据王国的法律回归习惯在枢密院中讨论并做出决定 的决定被废除。安妮女王统治末期,枢密院的决策权甚至完全丧失,且再也没有恢复。1713年,内阁会议通过了一份结束欧洲战争的条约,安妮女王将条约提交枢密院,要求予以通过。枢密院长则强调枢密院决策权的独立性,并顶撞了女王。结果,枢密院长为自己的轻率举动而丢了官职。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对比 内阁 概念在当时中英两国的不同内涵。

42.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但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新气象。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材料三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结合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的观点。(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据材料二分析其特点。(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 革新与发展 的表现是什么?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4分)

43.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成果斐然,近代中国历经东西文明对接,浴火重生。(13分)
材料一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指出: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1)据材料,指出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中发生的变化。举例说明战国时期法律对新政治秩序的维护作用。(4分)
材料二 中国文明能结合内聚、弹性、磁力于一体是很令人惊奇的,因为这些特性很难在如此大规模的成长之中维持不变。
自古以来的外族侵略者也每每屈服于中国文明的优越,即便在战场上把中国人打垮,例如……元代的蒙古人、清代的满族人无一例外;……尽管被统治的汉人总视他们为异族,统治者却都迅速彻底接受中国的传统。

——摘编自[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著《文明的力量》

(2)结合所学,从政治领域方面论证上述观点。(5分)
材料三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变,黄远庸在《远生遗著》中称: 晚清时代,国之现象,亦惫甚矣。然人心勃勃,犹有莫大之希望,立宪党曰,吾国立宪,则强盛可立致;革命党曰,吾国革命而易共和,则法美不足言。今以革命既成,立宪政体,亦既确定,而种种败象,莫不与往日所祈向者向左。于是全国之人,丧心失图,皇皇然不知所归。

——摘编自杨国强《百年嬗蜕》

(3)概括民国建立前后的社会现象。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4分)

4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吏》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自此之后,在英国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倘若内阁在下议院失去多数议员的信任,它可以解散它,重新选举,如果新议员们对这一内阁表示信任,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就应辞职,而让下议院的多数派去组阁。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6分)比较明朝内阁与前代中书省的权力区别。(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主要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异同点。(4分)

45.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根据内阁制度,下属官员有事题奏,或皇帝颁发诏旨,都是经过层层机构,辗转交送,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

——摘自《历史教学》

材料二 在雅典,公民大会是其最高权力机关,在公民大会上,公民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共同商议城邦大事,最后按 少数服从多数 的原则作出决议。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合众国的参议院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

——摘自《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四 一些公民,不论全体公民中的多数或少数团结在一起,被某种共同情感或利益所驱使,反对其他公民的权利,或者反对社会的永久和集体的利益,造成多数人的暴政。
苏格拉底就曾指出: 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摘自付百平《论雅典民主法制的局限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两种制度各自的优势。并指出二者性质上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成员和美国国会议员在产生方式上有何差异?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造成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制度缺陷。(4分)
(4)为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美国《1787年宪法》遵循了怎样的原则?若总统与国会间就某一法案出现严重分歧,他们将如何依照宪法行使权利?(4分)

4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885年时,英国对外资本输出为13亿英镑,到1913年它的对外投资总额已达40亿英镑,相当于当时英国国民财富的四分之一,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英国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

——摘自孙岗《殖民地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对英国的不同影响》

材料三 (英国)大学中所认为不可少之智识,唯熟读拉丁希腊之古文学,而无批评之精神;所谓佳文无非引经据典之刻板文字而已。故英国最初之科学,其进步也,初与学制上之教育机关无涉,且为老师阶级与教士阶级所切齿痛恨者。……关于此点,德人较胜。德国之 学者 对于新学未尝仇恨,颇能听其发荣滋长。德国之商人及制造家亦与英国不同,初无轻视科学家之意。盖德国商人以为智识者乃一种有需于栽培之收获,吾能以肥料养之,则他日收获宜更丰盛。

——摘自【英】H.G.韦尔斯《世界史纲》

请回答:
(1)列举18世纪末直接推动美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的两项本土重大技术创新。(2分)
(2)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教育制度和对外政策方面,概括分析明清以来(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日益衰退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在经济侵略方式上产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制造业的衰落之间有何关联?(4分)
(4)有人说 法拉第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但却未能改变英国的命运 ,请解释其涵义。材料三中,韦尔斯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何种解释?(4分)

4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 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史家必探察 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史学者, 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分)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8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48.

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 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胡适使用 科学 实验 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1)明清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迅速。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8分)
(2)蔡元培与胡适关于红学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北大的什么办学方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胡适 开启现代红学研究 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7分)
(3)根据材料指出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学术研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49.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分)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2分)

5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当伯利克里和艺术家们开始美化雅典时,他们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雅典卫城。在雅典城迂回曲折的街道两旁,雅典人简朴的住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多是一层或两层的平顶屋。市场是雅典人选行贸易和社交活动的中心,市场旁边是一些有名的门廊或回廊,是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雅典公民大会在卫城西侧的普尼克斯山上召开,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那里的露天剧场上,我们仍能看到伯利克里向民众发表演讲时站的讲台,以及后面的主席团座位。

                  雅典卫城

——(英国)J·C·斯托巴特《光荣属于雅典》

材料二 紫禁城整体布局依据天文原理,全部按照南北轴线方向排列,以反映宇宙的无上权威。总的规划和所有细节设计,都是为了让走近或进入各道城墙和庭院的人心生敬畏并留下难忘印象。……它那壮观的庭院,它所有建筑物的屋顶轮廓之优雅和建筑学上之气势,还有大量使用的彩色釉瓦,使它无论在美学上还是在象征意义上都无与伦比。

——(美国)罗兹·墨菲《亚洲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述雅典卫城与中国紫禁城的不同特点及分别体现的政治理念。(8分)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种政治理念产生的根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