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9.2019届安徽省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19年 题数:17 浏览数:3223

一、单选题

1.

《荀子·王霸》曰: 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商鞅之法推行 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官。 这表明战国时期(  )

A.社会流动性加快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C.官僚政治已出现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

2.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 六条问事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3.

宋欧阳修在一篇祭祀亡友的文章中写道:“(一个人)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形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公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关于世界本体论的阐释B.文人看重人生的精神价值C.统治者关于政治权力的加强D.史家关于修史权力的维护

4.

据学者初步统计,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如下:

田赋类

漕运类

水利类

荒政类

盐政类

钱法类

13

57

50

22

30

4

(注: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巾央政府支配)
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明朝(  )

A.农业税的比重大大上升B.漕运推动海外贸易发展C.政府主导经济趋向明显D.白银外流引起货币改革

5.

导致下表中中国关税税率出现变动的主要原因应是(  )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比例

棉花

2419

556

7702

棉纱

1338

556

5845

头等白洋布

93

695

7678

二等白洋布

53

695

7864

A.通商口岸的开放B.经济结构的变化C.协定关税的施行D.商品输出的泛滥

6.

在鲁迅的早期杂文中,多是围绕批判 保存国粹 扶乩驱邪 的封建迷信,以及痛贬扼杀青年、儿童的社会恶习等命题展开;其杂文集《坟》中写于 五四 前后的文章,也是重在批判封建节烈观、家庭观、精神麻醉、奴隶根性等。由此可知,鲁迅的这些杂文(  )

A.基本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B.揭开了 文学革命 的序幕C.开创了近代文学的全新体裁D.注意对国民性进行深刻反思

7.

1937年7月日军控制了平津,轰炸并占领了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此后半年,日军又相继对中国多数高校实施轰炸。对此,国民政府行政院提出 维持正常教育 之策,号召各级学校和文化机关 务必镇静 。这说明,国民政府(  )

A.不重视文化教育事业B.对战局形势仍抱幻想C.不主张大量高校内迁D.拟定了应对日本之策

8.

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 中国形象 的变迁,折射出(  )

A.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B.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C.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D.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

9.

罗马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 告示 ,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和其对法律作出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这说明罗马法的基本特征是(  )

A.卷帙浩繁规模巨大B.立法随意主观性强C.立法形式灵活多元D.阶段性强体系完善

10.

有学者指出,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首次出现了 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的现象。这一观点体现出该学者(  )

A.运用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B.注重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C.对新航路开辟给予全面肯定D.对西欧殖民活动的辩证分析

11.

以下是苏联时期出现的一则小幽默,其内容意在讽喻,当时的苏联(  )

A.言论自由基本缺失B.特权之风普遍盛行C.产业结构严重失衡D.经济体制高度集权

12.

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战略经历了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的收缩。在尼克松主义看来,缓和并非结束冷战,结束美苏敌对状态,缓和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由此看来,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主要是因为当时(  )

A.美国霸主地位不复存在B.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C.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D.苏联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经济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经验,对今天的食品安全道德治理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子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若合乎义,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春秋时的管子认为, 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 。在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很早就有食品质量和数量保证的要求,即不允许出售假货次品,不可以缺斤少两。如果经商者手中有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是不许出售的,一旦出售假货次品,不仅违背道德,而且违背法令。

——摘自蒲丽娟、王伟《经济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 由于食品安全规制不足,导致食品安全领域众多严重事件的发生,美国的媒体和美国医学会等社会团体大力推动美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在他们的努力下,美国公众对于政府监管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也一直要求政府实施监管,尽管大部分监管不是以消费者为中心。192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诞生。1934年,罗斯福实施新政。不到100天,先后出台了15个干预经济的法案。出于危机时期保护消费者、重树消费者信心的需要,修改充满漏洞不合时宜的《纯净食品药品法案》得到了包括最高领导、相关利益团体和普通公众的一致认可。但激烈的利益冲突使新法案迟迟无法得以通过。1938年6月1日,在美国医学会等团体的推动下,《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生效。这部法律为美国的食品、药品生产、销售和监管奠定了基本框架。

——摘编自时洪洋、廖卫东《西方规制理论变迁与食品安全规制》

材料三
中国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有关食品质量管理的要求。(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食品安全规制建立的主要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1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二者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存在重大的差异:前者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后者则相反,它以人为中心,透过人的视角,从人的经验出发了解自身、认识自然。但这并不是说科学与人文没有相通之处,更不是说科学家都是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主义者,或者说人文学者都反科学。相反,许多科学家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许多人文学者则热心科学,虚心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匠籍,是封建国家为手工业者所专立的户籍。早在元朝,统治者就把工匠编入 匠籍 ,使他们沦为国家工奴,在官吏的监督下从事生产,子孙世承其业。这种奴役手工工匠的制度,明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工匠的徭役制度,愈来愈使工匠们不堪忍受,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嘉靖八年下令,按 匠籍 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 班匠银 ,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清初匠籍混乱不堪,清政府已无法按匠籍征收 班匠银 了。康熙三年,为了保住 班匠银 这笔收入,下令 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 。此后,各地陆续将 班匠银,摊入地亩中征收 匠籍 也就随之逐渐废除。随着 匠籍 的废除,官府手工业进一步削弱,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

——摘自《清史简编(上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 班匠改制 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废除 匠籍 制度的积极意义。(8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933年2月16日,希特勒上台不久,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在日内瓦缔结了《小协约国公约》,规定将20世纪20年代初签订的《捷南同盟条约》、《捷罗同盟条约》、《罗南同盟条约》一律无限期延长,并加强三国的联系和合作,实现三国外交一体化。……1934年1月,希特勒成功地同波兰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在此之前,波兰曾采取依靠法国对抗德国的立场,但法国背着波兰去同德国进行关于缔结四强公约的谈判,使波兰疑虑重重,法波关系趋向恶化。希特勒乘机主动与波兰接近,使上述德波条约在波法关系中打进了一个楔子。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小协约国公约》和德波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上述两个签约事件。(7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27年到1937年,是一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但是城市工商业大发展的结果之一是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差距的相对扩大。从文化和社会来看,城市为传统农民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劳动力转移机会,由此农村愈益显得没有生机与活力,旧的传统和伦理观念此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凡此诸种致使社会上出现了 救济乡村 的呼吁。这为各种社会改良和试验提供了机会,乡村建设运动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涌现的。
卢作孚算得上是当时乡村建设运动中最为旗帜鲜明的 乡村现代化 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了。 乡村的现代化 是其乡村建设的最高目标,他的乡村建设实验的目的很明确: 不只是乡村教育方面,如何去改善或推进乡村的教育事业;也不是只在救济方面,如何去救济乡村的穷困或灾变 ,而是要 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 。于是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运输为龙头,在北碚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与此同时。他还积极的修建铁路、开发矿山、开办银行、建立农场等等。一方面他以北碚为实验基地,寻求乡村振兴的道路,另一方面他又积极的进行理论创作,著有《两市村之建设》、《乡村建设》、《四川人的大梦初醒》等。

——摘编自彭大鹏《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简要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作孚推行 乡村现代化 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卢作孚推行的 乡村现代化 运动。(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