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6.2018—2019学年度广东省肇庆市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21 浏览数:816

一、单选题

1.

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 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 武士化 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C.少教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2.

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 老子化胡 ,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

A.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B.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C.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D.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

3.

老子的名言有 治大国如烹小鲜 ,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这反映了老子(  )

A.以德治民的思想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C.休养生息的思想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

4.

孔子相貌究竟如何?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绘的: 其颡(额头)似尧,其项(脖子)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在他看来,孔子类似圣人,却又不及圣人。而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透出圣人的智慧。对两则史料,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比较高B.《孔子行教像》属一手史料,较为真实可信
C.两者都带有主观性,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孔子的形象D.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

5.

《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庶(繁荣、人口多)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做)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这(  )

A.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B.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表明 富民和教民 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D.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

6.

韩非子指斥儒家 礼、乐、诗、书 的教条和 仁、义、孝、悌 的道德准则都是 愚诬之学 贫国之教 亡国之言 。这反映了韩非子(  )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

7.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 致虚 守静 ,韩非子主张 孔窍虚 ,曾子提倡 吾日三省吾身 ,孟子提倡 浩然之气 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  )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8.

神农无制令而民从 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

9.

董仲舒认为: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这一主张实施后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儒家官学地位得以巩固B.使得儒学思想成为正统C.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D.阻碍了其他思想的流行

10.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不到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  )

A.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B.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C.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D.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

11.

西汉流行的儒家经典是靠经师口授,用隶书写成,被称为 今文经 ;后来在孔府旧宅等处发现的使用前代文字书写的经书,被称为 古文经 。但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其主要原因是(  )

A.秦代焚书,古代典籍真假难辨B.时代变迁,阅读隶书已成习惯C.传承断绝,五经内容差异甚大D.儒学独尊,利禄之争日趋激烈

12.

汉代司法中有 亲亲得相首匿 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13.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

A.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B.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C.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14.

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

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B.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C.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D.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15.

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  )

A.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B.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D.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16.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效天,宣扬 耶儒合流论 ,以致传教士 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 。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  )

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17.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 异端 。这表明李贽(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C.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D.崇尚 至道无为 政治理想

18.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 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19.

宋朝统治者规定 不以文字罪人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

A.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D.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

二、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明理学是一直提倡道德至上的,推动唐宋之间意识中道德至上的倾向的发展之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因 唐室既衰,兵戈四起,讲学之涂,泯焉歇绝……宋大夫伤人心之陷溺,念祸乱之浸寻,乃薄词翰为末技,恩践德于圣门。 但实质上则是社会体制矛盾运动的结果。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全面提升,使得有更富裕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行政系统的扩展,即所谓的专制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这为道德要求的强制性实现提供了可操作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运转这个系统所需要的大批官吏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而科举制度到了宋代才定了型……

——摘编自陈刚《宋明理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流弊》

材料二 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派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

——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重视道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中国一元文化解体 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7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 已和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以前的士受 六艺 教育,文武并重,如射、御都带有军事训练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 布衣卿相 之局,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并加以简要评价。(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