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7.2019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4786

一、单选题

1.

(原创)家族文化的礼俗性是指家族共同体依照世代相传的习俗习惯来维持秩序。礼俗实际上外化了家族共同体的秩序,调节着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关系,家族成员也根据礼俗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家族礼俗(  )

A.协调了宗族内部的矛盾B.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C.束缚了宗族成员的个性D.具备了国家法律的权威

2.

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这一变化(  )

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

3.

下表列举的是古代诗歌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据此能够得出的合理结论是关于武则天的(  ) 

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仪刑赤县,演教椒闹。陶钧万国丹青四妃。河洲在咏,风化攸归

[唐]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

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

[唐]杜甫《赠蜀僧丘师兄》

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

[元]叶颙《唐武则天传》《樵云独唱》卷四

A.有虚怀纳谏的胸襟B.治国才能值得肯定C.当政推动社会繁荣D.当政有违儒家伦理

4.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 命法司论囚,拟律奏闻 前,要 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 。这一做法(  )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B.分化削弱了丞相权力C.解决了大臣专权问题D.有助于提高理政效率

5.

(原创)读表2。
表2 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状况 

1840

1860

1894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 77

60 4710

58 9158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6209

6286

6124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

25

35

1434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据此可推断(  )

A.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6.

武昌起义后,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宣布光复,袁世凯在婉拒清政府任命的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等职务之后,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材料表明袁世凯当时的目的是(  )

A.统一南北,幕后操纵B.实行民主,窃取果实C.迎合革命,等待外援D.投机革命,觊觎实权

7.

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相关数据。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中国(  ) 

项目

工业增值

农业增值

万吨

粮食亿吨

计划值

147%

43%

412

19

完成值

18%

45%

535

195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B.倾向于优先发展重工业C.所定目标较为稳妥可靠D.已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8.

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  )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9.

公元前5世纪中叶,由于社会需要,古希腊出现了 教授智慧 的智者。但是到了后期,某些智者为达目的,通过不顾事实地玩弄概念,把哲学蜕化为概念游戏、颠倒是非的方术,因而有些人又把智者称为诡辩者。材料反映出在古希腊(  )

A.思想学术走向没落B.诡辩亦为社会需要C.智、诡界限逐渐消失D.个人主义有泛滥迹象

10.

史仲文的《世界全史》提到:英国18世纪初期,制铝、制盐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1750年,在煤铁工业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据此可知,英国(  )

A.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B.已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国家C.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D.机器大生产已居主导地位

11.

胡佛总统多次强调应由私人慈善机构解决失业救济问题,为此他批准了 邻居互助计划 。1931年12月8日,胡佛在第三个年度国情咨文中说: 应该最少最少地介入……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 这一观点体现的原则是(  )

A.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B.竞争和经营的自由化C.重商主义和殖民主义D.无政府主义的方法论

12.

研究马歇尔计划的学者中,不少人认为其是 美国式的慷慨 ,但更多的学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指出 这是美国试图利用此计划来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绝不是什么慷慨 。美国 地缘政治目标 的特点是(  )

A.渗透性和控制性B.扶持性和协调性C.竞争性和对抗性D.实用性和广泛性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阶段。明中后期以至清前期,封建农耕文明在唐宋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明显出现了工业文明萌动的迹象和近代化的趋向。但这时已经远远不能和西方的巨大飞跃相比。殆及降至周期性盛衰低谷的清中期,这种强弱对比的反差更为鲜明。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 英国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又是欧洲的一部分,它必须关注欧洲大陆战略格局对它产生的任何有利或不利影响。在漫长的中世纪和近代初期,英国曾经历了多次的辉煌,但奇怪的是,它在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跌入衰落的低谷,沦为二流国家。改变英国这种虚弱状态的是1688年的 光荣革命 。之后,英国工业生产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因此, 光荣革命 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18世纪,英国的外交和战略方案总是随着内政环境、外交猜测和战略机遇的变化,时而偏向于 大陆趋向 ,时而偏向于 海洋趋向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社会发展呈现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崛起的特点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所谓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特指在中国近代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及其意识形态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的。所有这个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成果为基础的。

——摘编自刘爱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及其特征》

围绕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应符合材料;阐述须思路清晰,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威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大搞官府。开元二年多,冗官吏充斥 斜封官 ,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714年),玄宗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结果 大革其滥,十去其九 。这样,既克服了官吏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了官府的办事效率,又减省了国家开支。在裁汰冗官的同时,又提拔重用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宰弼,协助治理国事。唐人郑綮说: 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这为大兴文治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吏治改革的背景和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的主要意义。(5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61年6月,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会谈多日,不欢而散。6月15日,赫鲁晓夫发表广播电视讲话,要求 必须在今年 解决柏林问题,还威胁说,谁要用武力阻挠,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 力量对比已经起了变化 ,第二次柏林危机由此爆发。……随着柏林危机升级,大量文化技术较高的东德人逃往西柏林,西柏林人也涌入东柏林大肆抢购廉价的东德商品,东德政府面临生存危机。8月12日,东德政府做出加强边界管理的决定,规定东德居民出境需特别批准,当天夜里,东德军警在西柏林四周拉起铁丝网,只留几个严加控制的过境点,以后又筑起带有观察哨和火力点的混凝土高墙,这就是著名的 柏林墙

——摘编自孙力舟《遇刺50周年:肯尼迪总统与冷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柏林墙 修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柏林墙 修筑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黄炎培认为,中国需要的民主,是 保育式的民主 。1943年9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中全会上提出 实施宪政,还政于民 ,黄闻之甚喜。他被蒋指定为11月12日成立的国防最高委员会宪政实施协进会常务委员和召集人之一(另两个召集人为王世杰、孙科)。他在工作中强调人民与政府合作、各省与中央合作、各党派彼此合作。1944年1月创办《宪政月刊》,在第二号发表《愿全国上下尽力奉行约法来练习奉行宪法》一文,主张政府先训练一批守法人员。由《宪政月刊》社出面每月召集一次文化、实业界人士及参政员参加的宪政座谈会。1944年9月以后,这种座谈会扩展为有数百人、上千人参加的讲演会。成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讲坛。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黄炎培的民主观。(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黄炎培的民主观和活动。(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