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5.2017—2018学年度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第二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27 浏览数:415

一、单选题

1.

《史记》记曰: 襄公(?~前637年)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 《全唐文》则说昔者宋襄公尝为仁义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 上述材料能够反映出(  )

A.宋襄公借助儒家思想治国B.宋襄公破坏了中央集权制C.宋襄公注重维护宗法秩序D.宋襄公时周王室地位衰落

2.

祈谷 是商周时期专门祭祀上帝祈求农业丰收的祀典。周朝时,籍田、亲蚕等 祈谷 之礼已充分制度化。秦汉时期,逐步建立起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度。这反映出(  )

A.商周政制在后代被严格遵从B.重农抑商从商周始一直推行C.古代社会经济以农桑为主体D.敬天法祖思想始终根深蒂固

3.

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 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 这一规定(  )

A.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B.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C.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D.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

4.

唐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策问中加入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的内容,在定成绩时还要看策文的辞藻。这一做法(  )

A.表明重文抑武政策的推行B.立足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C.充分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D.有利于官员综合素质提升

5.

宋代某理学家说: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由此可见该理学家(  )

A.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B.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C.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D.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

6.

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城扩大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7.

朱之瑜(1600~1682)称: 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35~1704)认为: 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 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

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B.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8.

明朝初期 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侈 。明中后期则一改 简质 的社会风尚,靡然向奢,甚至 以俭为鄙 。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松弛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下层百姓易染奢靡风气

9.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称: 不知铁路之旁,其左右歧路,人马皆能行……铁路遇山巅水曲均须绕越,架空凿洞亦可驶行,庐舍坟墓亦犹是也,何害之有?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  )

A.闭关锁国 政策阻碍中国近代化,B.天朝上国 观念抑制中国的发展C.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D.洋务运动推动西方文明的传入

10.

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印证 托古改制 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

11.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成员多有立宪派和旧官僚,但他们承认并通过了革命派雷奋等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这说明(  )

A.共和制得到社会各界一致支持B.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C.各派实现追求民主制的目标整合D.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12.

1916年8月,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写道: 顺知吾青年之生,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青春中华之创造,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 这一观点( )

A.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B.是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C.是实现救亡图存的呼吁D.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13.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 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此(  )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B.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C.激进派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D.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

14.

读下表,某地中学教师性别构成,从中可以推知(  ) 

教师总数

男教师数

女教师数

女教师百分比

1912

3639

3533

106

29%

1916

4418

4320

98

222%

1929

20002

18671

1331

665%

1930

30025

27350

2675

891%

1933

31204

28222

2982

956%

A.女教师受到社会尊重B.社会开明程度提高C.教师的职业待遇较好D.中学教师较受青睐

15.

1931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一政策的出台(  )

A.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D.表明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16.

中共曾发表宣言呼吁: 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当时面临的形势是(  )

A.日军突袭占领了东北三省B.反法西斯同盟展开了密切合作C.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D.全民族的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

17.

在古代雅典,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材料旨在说明古代雅典(  )

A.缺乏民主制度维护B.自由权利受到限制C.维护城邦至上原则D.淡化法律制度规范

18.

11~15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罗马法中严苛的法律程序B.罗马法在欧洲历史的重要地位C.罗马法中蕴含的共和精神D.罗马法适应商品生产关系发展

19.

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 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  )

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C.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D.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

20.

近代西方思想家格劳秀斯认为: 在人所独具的特性中有一种要求社交的强烈愿望,亦即要求过社会生活愿望——这并不是指任何一种生活,而是指按照他的才智标准跟那些与他自己同一类的人过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 由此可见,格劳秀斯主张(  )

A.分权制衡B.社会契约C.天赋人权D.人民主权

21.

13个新兴的州都刻不容缓地为自己制定了成文宪法。……所有的宪法都遵循伟大的《独立宣言》所陈述的思想:一旦政府妨害这种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幸福而 建立新的政府 这表明独立之初的美国(  )

A.邦联体制遭到各州的普遍抵制B.迫切需要确立三权分立的行政机制C.邦联国家的存在缺乏法律依据D.亟待强化中央集权以摆脱政治危机

22.

14、15世纪欧洲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依靠香料,所以人们对香料需求量十分大,但利润丰富的香料贸易先被阿拉伯商人垄断,后被奥斯曼士耳其帝国阻断,于是,欧洲人开始焦躁不安了。这说明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动因是(  )

A.扭转中西贸易逆差B.打破土耳其帝国的垄断C.重建开辟新的贸易通道D.工业文明扩张的必然性

23.

19世纪中期的英国被称为 法制时代 ,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这说明了政府(  )

A.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B.深受重商主义政策影响C.在法律方面取得的成就D.力图维护资本主义发展

24.

空间的间隔(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的流逝是绝对的,从任何时间点、对任何观察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即,1米的尺,任何时候、任何人看都是一样长的;1秒,任何时候、在宇宙的任何地方经过的都是1秒。这段话主要解释的是(  )

A.牛顿的经典力学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D.达尔文的进化论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西汉时期第一次土地兼并风潮,大土地私有制空前发展,出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的局面。西汉统治者虽然采取 限民名田 等措施,试图抑制土地兼并,也取得一定效果,但西汉末年,土地兼并风潮再起, 限田 政策彻底失败,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危机。
北宋王朝建立后即宣称 田制不立 ,允许民间私人购买田地成为田主,国家对土地买卖中的民间竞争与兼并现象采取 不抑兼并 、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态度,广大自耕农纷紛陷于破产的境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这样就形成了封建地主租佃制的土地经营形式。

——摘编自王琦《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演进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賑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孙中山对 平均地权 的解释: 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贏利八千,当归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宋时期土地兼并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800

改良后的蒸汽机中,62%被用于为炼铁炉、面粉厂等工业提供旋转动力

1816

英国阿美士德率团访华,因为礼节等分歧,未能谒见嘉庆帝

1843

中英签订《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19世纪50年代

荷兰开麦,普鲁士等国大幅度降低进口商品关税;法国大大降低钢铁和五金品材的关税

18601861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与清政府用平等礼节成立总理门,专门负责对外交往

18721894

近代中国民营企业达到100多家,分布在纺织、面粉,造纸、船舶修理等多个部门

1895

台湾发布战斗檄文,宣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手而让台

1898

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呼吁:“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振之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他已经接受了西方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的民族主义学说, 宣杨放弃个人权利,以国家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为本位,提倡民族国家主义 ……他说: 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 我是中国人 之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 民族主义之发达之既极,其所以求增进本民族之幸福者,无有厌足。……知他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浅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材料二 德意志民族主义特殊的国情造就其必须经过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两步才能最终实现统一:17—18世纪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实现了德意志文化上的统一,而拿破仑战争的爆发,促使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转变为政治民族主义,它促成了德意志民族反对异族统治和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之后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民族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德意志最终实现了统一……而这种民族主义使统一后的民族国家难以建立民主政治,结果带上了军国主义色彩,从而使民族国家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特点。

——《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影响。(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梁启超民族主义相比,德意志民族主义中出现的新特点,及对德意志国家产生的影响。(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