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5.2018届湖北省荆州市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827

一、单选题

1.

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 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的治国政策,以取代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

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B.礼治 逐步让位于 法治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2.

公元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914,705户,人口52,919,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933,174户,人口16,990,386人。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B.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C.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D.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

3.

北宋建立之初,北有强悍的契丹、北汉虎视中原,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大,南有吴越、南唐割据集团占领重要经济区。赵匡胤决定以汴京为都城,采取 先南后北 战略决策来统一全国。北宋定都汴京、采取 先南后北 战略决策的原因是(  )

A.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B.从军事经济地理角度考虑C.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D.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需要

4.

司马光在完成《资治通鉴》之后,又撰写了《资治通鉴考异》。如《资治通鉴》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任命苏世长为谏议大夫。《考异》对比《旧唐书.本纪》、《唐历代年表》、《唐会要》、《唐六典》和《旧唐书.职官志》的记载,对谏议大夫这一官职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综述。材料表明司马光(  )

A.纠正《资治通鉴》的错误记载B.以史鉴劝诫和约束封建统治者C.总结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D.通过文献互证以考订典章制度

5.

山西票号,又称 汇兑庄 ,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 年至1863 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

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6.

阅读下表:《中国近代岁入统计比较》(政府各项财政收入所占百分比)晚清财政收入更多依赖关税,这表明(  )

地丁杂税

1849

772%

117%

111%

1885

0%

96%

185%

1892

395%

88%

209%

1897

282%

153%

247%

A.中国小农经济濒临着解体B.中国出口商品种类扩大C.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D.清朝借外债以缓解危机

7.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某一时期成为现代新儒家、自由主义、权威主义、新民主主义、和平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想文化论战的阵地。材料反映出(  )

A.主张以改良作为社会变革手段B.北洋军阀以 主义 标榜自我C.抗战胜利后民族民主意识高涨D.打到列强除军阀成为民众共识

8.

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创利润4.1亿元,交国家2.862亿元后,企业留利净增9400万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全额利润还高5﹪。这一成就的背景是我国(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建立市场经济成为普遍认识C.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D.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

9.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 对于打算学习罗马法的人来说,必须首先了解 (IUS)的称谓从何而来。它来自于 正义 (IUSTITIA)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 乌尔比安这里强调 (  )

A.保护人类私有财产B.体现立法者的意志C.保护人类自然权利D.奠定欧洲民法基础

10.

19世纪末期,美国《时尚》服装杂志向女性推介宽松的灯笼裤(见下图),以它的创始人阿米利亚·布卢默的名字命名,也被称为理性服装。灯笼裤的问世反映了(  )

A.贵族式休闲大众化B.女性生活方式变化C.希腊复古风格流行D.战争影响民众生活

11.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官员会指导集体农庄的农民具体种什么、何时种、施多少肥、何时收割等,但统计收成(见下表)时,结果却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  )

类 

土地面积占比

粮食产量占比

集体农庄

97%

75%

私人土地

3%

25%

A.农民丧失生产分配自主权B.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C.集体农庄机械化程度偏低D.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

12.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的3年内,流入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达300亿美元,是过去25年外国直接投资的近一半;同时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总额1994年为510.6亿美元,2002年则达到1430亿美元。材料表明(  )

A.墨西哥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B.墨西哥农副产品更具竞争优势C.对等的关税税率促进美墨贸易增长D.金融是美国对墨投资重点领域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王阳明(1472—1529年)提出 心外无物 的命题,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意识活动,便不存在客观事物。他又提出 心外无理 的命题,认为事物的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 良知 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王阳明强调 致知必在于格物 致知 是要求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格物 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二 1517年,路德(1483—1546年)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维腾堡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和路德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意义。(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清朝 百日维新 新政 比较

百日维新

清末新政

甲午战后,列强纷至沓来,光绪痛感国事危艰,于18986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9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画上了黑色休止符。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设立制度局,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旧机构,裁撤冗员,提高行政效率。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设立农工商机构,编制预算决算。裁汰旧军队,训练新式海陆军。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派人出国留学。建立法律制度等。

庚子国变后,慈禧太后恐民心丧失,统治难以为继,于19011月,颁布上谕,实行改革。五大臣出洋、仿行立宪、皇族内阁接踵而至。19111010日,武昌首义,新政终究花开不复久,走到了尽头。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整顿吏治。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办工厂,承认私人财产合法。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改革军制。废除科举,设立新式学堂,提倡出国留学,颁行癸卯学制。编纂新法典,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效西方建立司法制度。

从材料中提取 百日维新 和清末 新政 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中央政府就规定,农产品加工业要放在农村。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凡是符合经济合理原则,宜于农村加工的农副产品,要逐步由社队企业加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乡镇企业的政策和规定。乡镇企业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兼融集体、个体或私营、股份制三种所有制的复合,基本上都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新体制,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两种方式。据统计,1990年,全国乡镇企业生产总值达到8416.64亿元,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2.1%,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10.5%。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比1978年增长20倍。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意义。(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中美关系的和解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进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伴随着中美外交战略的调整,中美双方着手改善两国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和解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后,又与苏联签署了第一期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1973年《巴黎协定》签署后,美国宣布从越南撤出了全部军队。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到1973年,欧共体九国中除爱尔兰外,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奉命分别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3年,历经千辛万苦,同行者一百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等国。虽然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史称 张骞凿空 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此后,汉朝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公元前101年,汉朝在西域置使者校尉,驻兵屯田。公元前60年,汉朝改使者校尉为西域都护。史载,西域地区 立屯于膏腴之地,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