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5.2018届重庆市高三高考模拟调研卷文综历史试题(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1764

一、单选题

1.

西周周公 制礼作乐 ,建立一套行为规范以协调社会成员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春秋时期礼乐逐步崩坏,但经过孔子的再加工和推崇,礼乐制中的许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这表明(  )

A.宗法观念产生深远影响B.传统文化注重历史传承C.礼乐制度得到完好传承D.春秋礼制导致社会大乱

2.

汉武帝时,任用品秩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参与 中朝 事务。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这种转变反映出(  )

A.尚书从位卑权重走向位高权轻B.中央决策机构实现外朝化C.皇帝集权方式出现新的倾向D.皇帝的好恶决定机构职能

3.

南宋时期,各地政府积极刊印发行农书,同时针对当地情况发布 劝农文 宣传精耕细作,在州县治所大门东西壁绘耕织图 使民得而观之 。南宋推行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  )

A.增强国家实力并抗衡金朝B.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指导C.缓解各地人多地少的困境D.维持男耕女织小农状态

4.

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5.

右表反映出福州茶叶出口量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

年份

总出口量

福州出口量

占全国总量比%

1853

1050810

59500

57

1854

1190340

204900

172

1856

1306770

409726

314

1859

1109152

465944

402

A.英国市场的需求B.内外战争的冲击C.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6.

从1897年开始, 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洋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歇洛克(福尔摩斯)奇案开场》180余种,风靡全国。1919年,林纾写信给蔡元培称: 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白话文)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这表明林纾(  )

A.坚守传统反对学习西方B.在文化变革中沦为时代的落伍者C.轻视群众反对世俗文化D.忧心新文化运动冲击其译著市场

7.

侵华日军对某地发起进攻时曾经说:打到此地过新年。但是在战后报告中沮丧承认: 当时完全陷入了重庆军的圈套中。 这场战争应该是(  )

A.1894年平壤战役B.1937年平型关战役C.1938年武汉会战D.1942年第三次长沙会战

8.

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生产组和社员都应该 包工包产 》的文章,肯定四川江津地区包工包产到社员的做法。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乡在全国率先取消了 人民公社 的牌子。这反映了(  )

A.地方积极探索发展之路B.人民公社在四川的兴衰史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果D.包产到户影响基层组织建设

9.

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12块铜表内容分别为:传唤、审判、执行、家长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丧礼、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法律内容表明《十二铜表法》(  )

A.标志着世界从此出现成文法B.侧重规范和维护公民利益C.以维护罗马国家利益为重心D.是奴隶主剥削奴隶的护身符

10.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第五条规定: 向国王请愿,乃国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这一条款主要有利于(  )

A.工业资产阶级维护自身权利B.通过限制王权保障议会权力C.英国国王走向 统而不治 D.国民自由表达民意反映民情

11.

地图可以反映政治形势。右边这幅世界地图,可以凸显出20世纪(  )

A.50年代两大阵营的形成B.60年代两大军事组织的对抗C.70年代南北对话的启动D.80年代第三世界的迅速壮大

12.

1960年,沙特、伊拉克、委内瑞拉等主要石油生产国联合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维护本国石油利益和收入。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国际能源机构,展开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两个组织的先后建立表明20世纪后期(  )

A.经济领域出现 冷战 状态B.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利益维护C.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D.生产与消费成为两大矛盾体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华法系是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的原生法系,其丰富的内涵不仅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也适合于相邻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国情,故而有可能奉中华法系为母法。历代王朝重视法典编撰,自隋唐起历代法典都规定 十恶 (含侵犯朝廷和皇室的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涉及家族伦理道德的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以及不义、不道)之罪,由于重公权轻私权,因此国家刑法发达,而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则视为细事,缺乏应有的法律调整。除皇帝外,朝廷中的行政高官也握有不等的司法权,地方临民之官,既是行政长官也是司法长官,二者合二而一。

——摘编自张晋藩《解读中华法系的本土性》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 参酌西洋法制 ,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由日本学者松冈义正负责起草总则、债权、物权三编,由曾经留学法国的陈箓与留学日本的高种、朱献文负责起草亲属、继承两编。1910年底, 大清民律草案 完成,共1569条。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 大清民律草案 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 第二次民律草案 。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整理自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等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一组或几组数据,提炼一个历史主题,并予以评述。(要求具有时空观念,史论结合,分析符合史实。)(12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早期维新派曾指出,中国治安混乱和巡捕差役制度有关,他们费时既久,耗财亦多,效率低下,民受其害,官被所蒙,因此提出仿效西方警察制度,以职业警察代替差役。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
天津巡警局成立后,负责天津城内及四周的治安巡查。不久,巡警机构更趋细化,分为管理、稽查、办公、侦缉、治安、紧急警务、消防、审讯、关押以及负责警员诊疗的养病室等等,警种齐备,功能齐全,而且各种警务章程齐备,可操作性强。后又设立全省警察最高管理机关警务处,同时创办警务学堂。随后不久,清廷诏谕各省仿照直隶试办警务。1905年,中央设立巡警部。不过,各省的警政建设,发展很不均衡;有的省军、警不分,有的省沿用绿营旧制。

——摘编自夏敏《晚清时期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创设警察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警察制度建设。(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72年2月和4月,埃及总统萨达特两次访苏,要求苏联帮助埃及建设自己的军工企业,并给予埃及军事和外交上的全面支持。谈判结果是,苏联只同意给埃及提供武器装备。萨达特猜透了苏联的真实意图是维持中东不战不和的现状。7月,埃及发表声明,中止苏联在埃及的1.5万名军事顾问和专家的任务,一周内离开埃及;苏联在埃及建立的军事设施与装备,将成为埃及财产。
1973年,经过周密准备的埃及和叙利亚部队,从东、西两线向以色列发起猛烈进攻,发起第四次中东战争,给以色列沉重打击。苏联积极行动起来,想乘机恢复其在中东的地位和影响力,20天的战争,苏联向埃及和叙利亚提供了不少于2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美国则立即向以色列大规模空运军需物资,以色列偷袭苏伊士运河成功,重获战争主动权。1974年,埃及进而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并开始大规模接受美国贷款和武器援助。1976年,苏埃关系彻底破裂。

——摘编自叶书宗《苏联史·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七十年代前期苏联对埃政策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对埃及外交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代杜佑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他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度使乃至宰相。杜佑虽位极将相,而好学不倦。他认为诸经率多记言,罕存法制,故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从766到801年,杜佑历经三十六年著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的《通典》,成为中国典章制度通史的首创。《通典》凡二百卷,分为九门,杜佑认为 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以食货(财政经济)居首,次为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门又各分子目。杜佑批判颂古非今的思想,强调今胜于昔,指出制度设置与变革,事皆相因,主张一切事情,应该 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 。杜佑的历史进化观点,与唐朝发展开阔人们眼界有关,也受唐初史学发展,尤其刘知几的史学评论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杜佑代表作《通典》的史学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杜佑撰写《通典》的背景。(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