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2.2018届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5 浏览数:1501

一、单选题

1.

(201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四·24)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 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

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B.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D.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2.

表1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17586

4653%

法观念

法、刑

4648

1230%

财富观念

利、财、富

4765

1261%

公平公正观念

士平

4427

1171%

道观念

6367

1685%

表1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

A.主流价值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

3.

图1

图1为唐宋时期政权结构示意图。唐朝的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决军国大政的权力机关,必须宰相才能参加。到宋代时,明确规定御前会议必须有皇帝参加。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中央机构行政效率的提高C.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趋势D.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色彩

4.

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 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 ,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

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5.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 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是(  )

A.山川形便原则B.犬牙交错原则C.依据地方风俗不断变化调整D.依据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6.

表2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比较表

朝代

每百年内水灾次数

每百年内旱灾次数

东晋

79

10

南朝

76

18

隋唐

49

26

吴越

46

11

北宋

148

88

南宋

204

156

188

65

270

128

250

1

根据表2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测(  )

A.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B.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C.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早灾害次数成正比D.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7.

南宋末年,松江 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 。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 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 ,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8.

明代法律规定: 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这反映了(  )

A.明代法律存在等级观念B.小农经济滋生性别歧视C.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D.理学思想影响婚姻观念

9.

南京政府国民生产总值1934~1936年分别为213、237、259亿元。1928年,南京政府的税收为25930万元,1936年则达到105730万元,8年中提高近3倍。这几年南京政府每年的财政支出中,军费经常占岁出的30~40%,债务费占支出的30%左右,建设性的支出(包括实业费、交通费、建设费、教育文化费等)从来没有超过支出的4%。这反映了 (  )

A.南京政府的重税政策和非建设性财政促进了经济发展B.南京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C.南京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D.南京政府为抵抗日本侵略大借外债

10.

到1912年3月,几百个社团,几十个党派群起纷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大地。全国报纸总数达5000种,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不仅拥袁的报刊,而且制袁反袁的报刊也都可以公开出版发行,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马克思的学说,亦允许见诸报端或公开演讲宣传。这反映了(  )

A.袁世凯实现假民主真独裁B.当时政治环境较为宽松C.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近代中国主流思想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11.

据王德州回忆,1922年,第三国际是在 接到开滦煤矿罢工的报告后 正式承认中国党的 。列宁在病中得知 二七 斗争的消息后也极为兴奋,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已经走上了世界政治舞台。据此可知, 二七 斗争(  )

A.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B.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是在第三国际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D.扩大了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影响

12.

针对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发生,毛泽东认为是有同志 没有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没有了解经过10年反共的蒋介石 。他提醒党内同志对苏联人的话, 不可不听,又不可尽听 。并于1942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这反映了(  )

A.中共力图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将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和教条化的氛围B.皖南事变发生是延安整风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C.毛泽东对共产国际阳奉阴违D.延安整风运动是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明代南方经济发展很快,但闽北、闽西、湘西、江西东部、南部,广东和广西北部、云贵等许多地区还没开发,广西全省的赋税不及苏州的几分之一。到了清代中国进入了全域性开发时期,政府重视落后地区的开发,雍正在广西、湖南、四川等地 改土归流 ,把这些地区的实际管辖权收归中央, 盛世兹丁,永不加赋 湖广填四川 等政策,耕地面超过明朝一倍,清代中期人口比明代增加3倍,四川人口由清初不到全国的1%到清后期占全国人口的10%,乾隆年间人口达1.7亿,1840年前后达4亿多,东部与西部经济总量由明代的2:1发展到1:1,中南、西南的经济总量由明代的19%上升到34%,换句话说,中南、西南得到更多的开发。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调派人员和发配罪犯去戍边、垦荒,内地移民村落也开始出现。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了抵抗外来侵略的历程。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坚持到胜利?固然有许多因素与条件,但不可回避的是中国的地大物博,中国的经济分散到广阔的腹地,是支持民族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

——摘编自赵和平《中国文化史之财政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朝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清代区域经济开发的特点和措施。(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全域性开发的历史作用。(13分)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The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A.Wright.D.Twichetted 1973 Ya Le)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 开放 保守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杈,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
1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刑、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 宗室 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 一体同科 ,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