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4.2018届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35 浏览数:1123

一、单选题

1.

下图币面上所铸符号,有 明、易、燕 等解释,故又称 明刀 易刀 燕刀 。其背面常铸有文字或符号,一般都是铸地或铸造炉次的标识。其中背文为 者通常被认为是齐国铸造,其它种类则多称 燕明刀 。据此可知,该货币(  )
①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和技术 ②有利于牛耕和铁器技术的推广
③促进了区域性商业贸易的发展 ④主要流通于北方的燕国和齐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

某学派以 自然 为本位,侧重于从 自然 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该思想(  )

A.提倡广泛地理解体贴他人以调整人际关系B.对于中国哲学和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C.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D.把超自然的信仰置于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

3.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突出表现在(  )
①从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 ②铁制农具和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③从世卿制发展到任官制 ④专制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取代了黄老之学,其原因在于(  )
①黄老之学存在缺陷与不足 ②藩镇割据加剧威胁了中央集权
③新儒学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④丞相与诸侯权力膨胀威胁皇权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5.

下图所示制度(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C.消除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造成了君主权力旁落

6.

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7.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郭守敬主持测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

B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任意减省汉字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

汉字交流功能削弱

C

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

D

明清通俗文学蓬勃发展

市民阶层兴起

8.

洪武元年(1368),规定允许百姓垦荒田为己业,并免徭役和赋税三年。洪武三年,令苏、松、杭、嘉、湖五郡无田百姓到临濠垦种,官给钱、粮、耕牛、种子,免徭役三年;又令四方流民各归田里,丁少地多者,不许多占,丁多地少者,验丁拨给荒田。这些措施(  )

A.促进了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B.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多样性发展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D.顺应了私营手工业发展的需要

9.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该认识出自(  )

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

10.

隆庆三年(1569),大学士高拱上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皇帝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明代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这些史实折射出(  )

A.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B.商业贸易繁荣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C.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D.商业空前发达影响了士大夫的认知

11.

清朝前期,传统社会危机的形成与历史演变的新动向相伴而生。其中,预示未来趋向的是(  )
①专制集权政治进一步强化 ②商品经济发展到新的水平
③农村租佃经营日益普遍化 ④反传统观念的兴起与传播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12.

西方列强的 坚船利炮 直接打开了国门。面对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曾国藩、李鸿章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君民共主,设立议院 C.师夷长技以自强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13.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甲午战争前的72家企业中,商办企业53家,其资本额占资本总额的22%;而官办、官商合办企业虽只有19家,但其资本额占总资本额的78%。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传统经济结构基本趋于解体B.民族资本企业发展比较缓慢C.洋务民用企业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资本投资出现短暂高潮

14.

赞美诗泛指对人物、事物赞美颂扬的诗歌。下列诗句中,赞誉张謇的是(  )

A.谪放边疆心不死,忧国为民境情豪B.工商科技入正堂,资政新篇洞见新C.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D.创办实业为救国,天地大生见精神

15.

胡适说: 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这个 优胜劣败,适者生存 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这反映出当时(  )

A.仍然坚守 华夷之辨 的文化认同B.思想家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C.进化论思想顺应了民族救亡的需要D.弘扬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的潮流

16.

陈旭麓说: 近代经济改组的过程,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水手、店员的饭碗。据估计,1900年前后,仅北京周边的穷民之中, 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 即在4万人以上。 据此分析,义和团运动(  )

A.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洋教斗争激化的结果B.蕴含着以 争权利 为诉求的反抗意识
C.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D.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17.

陈旭麓指出: 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这一论述(  )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18.

筹拍电视剧《1908年北京故事》中的四个场景:①数名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③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这些场景中史事正确的是(  )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9.

民国初年颁布《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这主要体现了(  )

A.自由思想B.平等思想C.民主思想D.共和思想

20.

胡适在1933年的演讲中说:“(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 这场运动(  )
①开启了近代知识分子参与国事的先河 ②是发现个性和解放个性的运动
③反映了共和与复古在文化领域的斗争 ④同政治斗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

21.

孙中山在1923年元旦发表的国民党宣言中说: 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取独夫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 这一论述(  )

A.阐明了辛亥革命存在的弊端B.反映了组建国民党的紧迫性C.认识到国民革命的依靠力量D.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基本纲领

22.

从1927年8月到12月,中共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它们都(  )
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端
③都遵循执行了八七会议的指示精神 ④蕴含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红色基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3.

九一八 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明确指出, 九一八 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它殖民地的侵略行为,提出只有劳苦大众自己的军队,才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号召东北军不投降、不缴械、带枪到农村去,发动游击战争。这一《宣言》(  )
①鲜明地反映了中共对待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态度
②迅速准确地揭露了日本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本质
③具体地提出了反抗日本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策略
④表明中共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4.

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1943年度综合战报中说: 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军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人次)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 据此可知(  )

A.抗日战争已经转入战略相持阶段B.敌后游击战争成为抗日的主要方式C.正面战场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D.全民族抗争已经显露出胜利的曙光

25.

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的 豆选(豆选是当年抗日根据地的一种普遍的选举形式)”,到今天演变为人们常见的 举手表决 无记名按表决器 。这些方式(  )

A.推动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B.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程C.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发展D.见证了中国人民追寻民主的脚步

26.

陈云在1953 年10 月指出,解决粮食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配售,严格管制私商。据此可知(  )

A.粮食供需之间矛盾凸显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铺开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D.农业合作化遭遇到严重困难

27.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认为当前国际上的主要矛盾是战争与和平问题。基于这一估计,党中央要求在外交方面展开积极的活动和斗争。具体表现为(  )

A.提出 另起炉灶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B.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与苏联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D.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中美两国间的关系

28.

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重大贡献。按照发表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④②③D.②③①④

29.

从新中国成立到 1964 年,重工业部门累计新建的大中型项目,有 2/3 以上是在 1958 年至1960 年间开工兴建的,形成的炼钢能力占 1950 年至 1979 年新增炼钢能力的 36.2%,炼铁能力占32.7%,采煤能力占 6%。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B.初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C.重工业建设的基础进一步增强D.全民所有制企业在曲折中发展

30.

1961 年春天,安徽各地农民普遍要求实行 责任田 。省委调查发现这种办法能较好地提高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先在部分社、队进行试点。到 1961 年底,安徽全省实行 责任田 的生产队占总数的 91%。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的探索B.克服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弊端C.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落实了中共八届二次会议的精神

31.

下表反映了(  )

时间

粮食产量万吨

油料产量万吨

1978

30477

521

1980

32056

769

1984

40731

1191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市场经济已取代了计划经济D.加入WTO使农产品出口激增

32.

观察下图, 段进出口贸易的平稳增长主要得益于(  )

A.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D.中国加入WTO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材料阅读

33.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 苏湖熟,天下足 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 湖广熟,天下足 。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西南、西北各省的农业,1937年以前曾长期处于封闭和落后的状态。这些区域,在东南沿海农业主产区相继沦陷后,成了后方军民衣食所寄和易货偿债物资所出的根据地。国民政府颁布 九省荒地开垦计划 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 ,组织开荒,促进省营、县营及民营垦殖,鼓励华侨从事垦殖。提倡扩种冬作物和夏季杂粮,推广双季稻、再生稻,限种烟草等。这些措施以法令的形式强制推行。如在 土地政策战时实施纲要 中规定: 土地之使用,应受国家之限制,政府并得依国计民生之需要,限定私有农地之耕作种类。 战时强制性推行农业技术措施对提高后方农村的土地利用率,改变沿袭已久的耕作习惯,增加粮食产量有直接的效益。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对当时 西南、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 进行解读。(6分)【要求:对历史材料进行深入地理解和阐释,史论结合,语句通顺,符合逻辑。】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从形式上看,辛亥革命与维新运动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与内容。康、梁主张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变革传统的政治体制;其政治目标是仿效英日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而孙中山则主张用暴力的手段,推翻传统的政治体制;其政治目标是推翻清政府,在中国建立民主的共和政体。但如果透过这些形式,就不难发现,它们在现代化的方向上,有着同一性。无论是孙中山,还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不能再延续了。无论是孙中山努力实现的民主共和政体,还是康有为、梁启超企图实现的君主立宪政体,其蓝本都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可以说,辛亥革命和维新运动,都是中国人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来变革中国的意识在实践层面上的反映。当然, 就其运动的成果而言,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位置是维新运动所无法比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王朝专制体制,且仿照西制,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10分)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不同点

相同点

材料二 清末民初,新旧政权更替,纪年方法反映社会的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存在的纪年方式;简评纪年方式的变化。(8分)

35.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制定正确的科技战略,推动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大力发展和科技大国的成长,并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不朽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 两弹一星 的战略决策,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重点。20世纪60、70年代, 两弹一星 先后研制成功。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根据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面对高技术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 4位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共中央,提出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发展中国高新技术的建议。国务院立即组织 200多位专家研究制定了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因该计划于 1986年 3月提出,所以称 863”计划。 863”计划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1)和(2)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10分)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高新技术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实施 863”计划的历史背景,说明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