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1.2018届 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4 浏览数:223

一、单选题

1.

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 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 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

A.践行了 阴阳五行 之说B.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C.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D.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2.

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载: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

3.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1

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4.

明代泰州学派的代表何心隐《寡欲》载: 寡欲,以尽性也。尽天之性以天乎人之性,而味乃嗜乎天下之味风味。而色,而声,而安佚,乃又偏于欲之多者之旷于恋色恋声,而苟安苟逸已乎?凡欲所欲,而若有所节,节而和也,自不戾乎欲于欲之多也,非寡欲乎? 该观点(  )

A.超越了程朱理学的范畴B.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主张有节制地释放人欲D.表达了新兴阶级的诉求

5.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B.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C.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D.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6.

关于 1840年中英战争 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 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而英国人则认为 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 由材料可知(  )

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7.

薛福成《筹洋刍议·商政》记述, 今以各国商船论,其于中国每岁进出口货价银,在二万万两上下,约计洋商所赢之利,当不下三千万,以十年计之,则三万万。此皆中国之利,有往而无来者也。无怪今日民穷财尽,有岌岌不终日之势矣。然则为中国计者,既不能禁各国之通商,惟有自理其商务而已。 由材料可知作者认识到(  )

A.中国贸易长期处于入超地位B.列强经济侵略压制了民族工业发展C.发展工商业是国家富强之路D.筹划洋务可以改变对外交往的困境

8.

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 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 。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 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 由此表明当时(  )

A.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B.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9.

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

A.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B.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D.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10.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东京审判 历时31个月。法庭共开庭818次,有419名证人出庭作证、779人书面作证,受理证据4336份,英文审判记录48412页,认可、采纳证据3万余页,完成了1231页的判决书。由此表明(  )

A.日本侵略覆盖亚欧、北美地区B.东京审判 兼具复杂性和严谨性C.战后远东国际新秩序得以确立D.东京审判 根除了日本军国主义

11.

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

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C.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D.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2.

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生产资料销售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到1990年,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占25%,市场调节价占45%。这种变化表明(  )

A.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C.计划指导不再成为经济生活主导D.传统经济体制发生一定改变

13.

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我国有1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跻身世界第2位。这实质上反映出(  )

A.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B.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C.高被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主要依据D.科教兴国 提出直接助推了科技发展

14.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评述雅典民主时指出: 我们很难相信由一年召开40次、每次仅有几个小时的超过6000人的公民大会来制定一般政策是有效率的。温和的理性怀疑就能表明这种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提议权的公民大会将很快就会蜕变为暴动。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公民大会不能体现公民诉求B.参政公民素质普遍低下C.雅典民主实为 僭主政治 D.民主政治潜伏着危机

15.

1513年,西班牙人抱怨: 今天一磅羊肉的价钱在过去能买一整头羊,一磅蜡或油的价钱顶得上过去的12磅。 这一现象导致(  )

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C.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16.

伏尔泰声称《牛顿哲学原理》一书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无知的平民阶层设计的。 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的故事,便是出自伏尔泰的手笔。伏尔泰此举主要意在(  )

A.借用牛顿学说推动思想解放B.贬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作用C.推动文艺复兴运动走向高潮D.启发平民探寻自然科学的奥秘

17.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 下院的真正工作无非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 。从1887~1897年,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了会议全部时间的84.5%。同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授权内阁或某一行政部门去制定具体的施行细则。这说明当时英国(  )

A.议会中心地位逐渐丧失B.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C.责任内阁制真正确立D.行政权力不断地膨胀

18.

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 非理性主义 的程度。 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

19.

2006~2016年,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由世界的12%猛增至23%,贸易总额由11%增加至16%,对外投资则由7%增至12%。2016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2.4%,金砖国家平均增速却高达5.1%,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由此说明(  )

A.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B.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C.经济一体化助推金砖国家的发展D.发达国家失去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二、材料阅读

20.

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7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2分)

三、开放性试题

21.

《新青年》是近代中国创办较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阅读下列材料:(13分)

年代

大事记

1915

9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了民主科学两条主线。

1916

91日,《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同年,《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文,抨击新文化运动,引发中西文化论战。五四运动之后,中西文化论战更广泛开展。

1917

11日,《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2月,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掀起文学革命。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41日,《新青年》发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18

1月,《新青年》改版,采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掀起白话文运动;515日,《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10月,发表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

1月,《新青年》刊登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一文;115日,《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德先生9月,《新青年》发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12月,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

1920

3,北京大学成立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8月,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建立,《新青年》成为其机关刊物。

1921

《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机关刊物。

1926

7月,《新青年》历时11年停刊,前后共出63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1915~1926年的中国有哪些主要社会思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思潮涌动的显著特点。(4分)
(2)据材料并结合知识,围绕“《新青年》思想传播的社会作用 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四、材料阅读

22.

住房保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大危机困境,就住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主要有:(1)1933年6月13日,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其中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和生存房基地。(2)1934年6月27日,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3)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 为建设公共工程的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4)1937年7月22日,国会通过班克—-黑德—-琼斯租佃农民法,又称租赁人法,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 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政期间 住房福利保障 方面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指出它们 政府财政支持 的主要表现。(7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推行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作用。(2分)

2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铁路建设引领了日本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868年,日本推翻了幕府政权,开始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交通条件落后,严重影响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京滨铁路(从东京到横滨)于1870年4月动工,聘请英国人莫莱尔为总工程师,于1872年10月全线竣工。此后铁路就在这个岛国迅速延伸。
随着铁路的大量修建,火车成为国内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推动了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1872年6月,铁路运输部门率先采用国际上通行的24小时制。列车要准点出发,旅客必须掌握乘车时间,以免误车。铁路将客车编成列车,进行大量运送,并采用共乘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由于铁路开通,许多旅客沐浴着大城市的新气象,接触新事物 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风度当然更不用说,甚至连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门辉《引领日本近代化之路的铁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京滨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滨铁路修建对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期间文明开化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日本社会改革的影响。(4分)

2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康熙(本名玄烨,在位于1662年至1722年)在各项标准上,符合了传统中国所谓内圣外王的尺度,他既仁慈又不乏决断力。他在国内主持大政,也带兵领将驰骋于边疆。在位61年,也正是满清在中国巩固其统治的日子。
公元1696年康熙亲率兵8万出塞,与蒙古领袖喀尔丹周旋,军中有西方式的地车,为前所未有。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于是将北部疆域固定化。及至康熙在位末年,国库充实,于是诏令全国人丁税以公元1711年为淮则,以后人口增加亦不增税。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中国 内圣外王的尺度 是什么?(2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熙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4分)
(3)有人说,康乾盛世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抹 落日余辉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