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8.2018届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33 浏览数:360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提出西周某政治制度实属 武装殖民 。该制度是指(  )

A.内外服制度B.分封制C.宗法制D.井田制

2.

《左传》记载:(周)平王死,(周)桓王将使虢公执政,剥夺郑伯的权力,郑伯不满,派祭足帅师在夏季麦熟时取温之麦,秋季又取成周之禾。 成周 最有可能位于现在的(  )

A.陕西境内B.山西境内C.河南境内D.山东境内

3.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  )

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

4.

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

5.

郑人游于乡校,批评执政,有然明者建议子产(郑子产,郑国卿)毀掉乡校。子产说: 何为?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毀之? 郑子产(  )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重视民意和與论C.有意加强中央集权D.具有早期民权观念

6.

一般来说,当人对社会变迁感到难以适应时,可能采取不同的反应方式:(1)利用原有的行为规范。(2)提出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努力使它为社会所采用。(3)用各种反社会的言论和行为,以攻击现存的社会秩序。孔子采取的方式是(  )

A.(1)B.(2)C.(1)(2)D.(1)(2)(3)

7.

墨子说: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  )

A.打倒封建阶级B.加速社会流动C.推动士阶层兴起D.保障社会平等

8.

庄子说: 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与此意相符的是(  )

A.万物齐一B.超然旁观C.鄙视权威D.顺应自然

9.

《吕氏春秋》中载: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这一观念(  )

A.充分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B.可为反君主专制提供依据C.与当时的指导思想相违背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 其中第一次 大革命 主要是指(  )

A.开创 家天下 的皇位世袭制B.废除宗法分封制,实行郡县制C.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D.在全国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11.

下表为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单位:件),据此表可知(  )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117

29

_____

_____

____

西汉

238

54

13

47

____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农业中心区域发生转移B.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发展C.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臻完善

12.

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推行均输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这一举措(  )

A.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B.维护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C.实现了国家对物价的管制D.保证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

13.

《通考·职官》曰: 至后汉则(尚书更)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尚书职权的扩大B.专制皇权的加强C.三公权力的削弱D.中枢体系的调整

14.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B.新农作物在江南引种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D.北民因动乱大批南迁

15.

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 轮番上役 的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这表明(  )

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

16.

在隋至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由此可见,隋至唐初(  )

A.实行三省六部制B.决策与行政分离C.实行集体宰相制D.决策权归门下省

17.

唐宪宗以后,尽管具有或实或虚的旧族高门背景的宰相有所增加,但依靠门荫出身的宰相人数急剧减少,高官子弟凭借门荫而致高位的状况已成过去。这说明(  )

A.贵族失去进入上层统治机构的资格B.以才学为标准的选官原则进一步贯彻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完成D.科举选官制度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拥护

18.

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 防弊 之政。其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宋初措施主要体现第一原则的是(  )

A.委任中央文官 权知军州事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C.增设 参知政事 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19.

宋代 天子耳目,寄于台谏 ,鼓励台谏言事,即使冒犯了皇帝或宰相也不予重责。其主要动机在于(  )

A.防范大臣专权B.倡导君臣共治C.彰显德治精神D.预防决策失误

20.

宋代以后,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的情形比前代更为严重。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中央集权弱化B.生产工具改进C.土地政策调整D.重农抑商强化

21.

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 这一流派(  )

A.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B.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C.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D.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22.

《东洋近代史》中说: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 东方的文艺复兴 ”。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理由应是(  )

A.宋代文艺更多在士大夫阶层繁荣,而非在资产阶级中复兴B.宋代自然经济仍占主体,而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两者的内容和所处背景很大不同,不是并行等值的发展D.宋代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衔接期,并不标志着重大的思想变革

23.

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直接有利于(  )

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

24.

明初,景德镇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很快衰落下去。到清代,官窑仅6座, 民窑的规模和产量远胜官窑。这反映出景德镇制瓷业中(  )

A.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落后B.雇佣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C.官私手工业的地位发生变化D.民营企业采用标准化生产

25.

有学者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成为中国社会上的普遍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 新现象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商已成为社会共识B.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C.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D.商人地位普遍高于儒士

26.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  )

A.抑制土地兼并B.发展商品经济C.调和阶级矛盾D.强化社会控制

27.

清朝前期,广东地区 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 这一做法将会导致(  )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B.政府放弃传统农业政策C.人多地少矛盾得以解决D.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28.

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勿下视世间之夫妇为也。……妇之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视一切圣人为也。 这位思想家(  )

A.主张男女平等B.倡导个性自由C.推崇理性判断D.否定孔子价值

29.

唐子曰: 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而反不谓之贼乎? 可见,唐甄(  )

A.提倡君臣共治天下B.反对传统君臣之道C.否定君主专制统治D.肯定社会平等观念

30.

在儒家传统里,—个思想性的人物,支持他生活的一个最强烈因素不是思想本身的探索,而是历史文化的使命和社会风教的责任。据此,儒家更关注(  )

A.得君行道B.著书立说C.历史研究D.世界影响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隋唐时期,形成了由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构成的法律体系。律为惩罚犯罪行为的刑法典。令是正面规定的规章制度条例。格主要是皇帝以制赦形式不断颁布的禁令汇编,相当于律的补充与变通。式为各种章程细则,补令所不及。这四种形式起源较早,至隋唐始并行而收互相补充之效。唐高宗初年颁行《永徽律》。当时在制定律文的同时,又命大臣为律文作疏证解释,阐明疑义,剖析内涵,成《律疏》30卷。
唐律分为十二篇:名例律(即总则)、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这一分类法源余北齐,影响直到明初。
名例律首列 十恶 ,即常赦所不原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以儒家丧服礼中的五服作为量刑定罪的重要标准,……犯罪连坐,先亲后梳。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而视其亲疏量刑大异。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法律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法律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董仲舒由于承借了最具繁衍性的阴阳家思想,而创出一套天人哲学的大系统,使他能在与各家的竞争中得到胜利,也使他成为前汉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思想家。但是,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由于无法和专制体制相整合,也断送在他的手中。这个真精神就是人文或人本主义,这个最具创意的部分,就是心性之学,这是儒学的大本大源,也是儒家最具特色的部分。
材料二

董仲舒思想主张简介部分

角度

主张

人性与教化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君民关系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以上材料均出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提炼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四、材料阅读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 专业化农业区 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很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涨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