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3.2017年11月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3 浏览数:390

一、单选题

1.

中国农业源远流长,耕作技术先后经历了 刀耕火种 牛耕铁犁 等阶段。下列选项中属于 牛耕铁犁 阶段的耕作技术或工具是(  )
①骨镰 ②翻车 ③水排 ④曲辕犁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

从某种程度上看,文学作品是映照社会的一面镜子,不同程度上折射社会的面貌。在中国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一部文学作品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该作品应是(  )

3.

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  )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4.

汉代规定: 士农工商,四民有业 四民 中商人被排在最末位。到清朝,有些地区 商贾居首,次者务农,再次者行伍,最下者读书 。商人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了 重农抑商 政策B.清代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C.清代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D.士贵商贱 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

5.

1832年6月20日,英国商船 阿美士德 号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 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 由此可见(  )

A.英国从事鸦片贸易违反国际法B.英国做好了发动鸦片战争的准备C.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执行不力D.鸦片战争前夕清军海防松弛

6.

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这样评价毛泽东: 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 这里所说的 找到一条路 是指(  )

A.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 城市中心论 B.走 工农武装割据 的道路C.在抗日战争中坚持 持久战 D.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7.

下图反映的是1875—1931年主要年份手工土布(以平方码计)在国内棉布市场上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情况(  )

A.反映了列强对华的经济掠夺加剧B.说明提倡国货运动效果显著C.客观上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

8.

中国在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经济的绝对产量和政府的税收、征购都上升了,而学者黄宗智却将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状态称为 没有发展的增长 。这说明这一时期(  )

A.劳动生产率没有得到提高B.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C.政治运动干扰了农业生产D.农业生产制约了工业发展

9.

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不利于调动人民劳动的积极性,同时统购统销的方法不是按照需求,而往往是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进行分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非常重要的上游资源产品的价格总是被压低。材料反映了邓小平(  )

A.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排除国家指导B.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承认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D.主张恢复市场功能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10.

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这一事件是(  )

A.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香港回归祖国D.澳门回归祖国

11.

薄伽丘说: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的存在,而人性的自然要求,就是物质欲望。 此观点(  )

A.否定了基督教会的专制统治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C.体现了以理性主义看待人生D.不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1502—1505年,阿拉伯商船在印度洋的香料运载量从平均每年的350万磅骤减为不足100万磅。威尼斯商人于1504年驾驶商船前往贝鲁特和亚历山大购货时,突然发现市场上竟然没有香料出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葡萄牙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传统商路没落C.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香料的贸易通道D.印度遭到殖民侵略,香料生产被控制

13.

牛顿力学认为,物理定律的普遍适用性是与 绝对时空 相容的。相对论却认为, 绝对时空 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只有特殊意义,而 相对时空 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则有着普遍意义。由此可知,相对论(  )

A.继承了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成果B.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进行整合C.在否定中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D.完全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14.

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 由此美国(  )

A.制定了《紧急银行法》B.颁布了《农业调整法》C.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D.兴办了田纳西水利工程

15.

下图漫画反映的是(  )

A.《圣日耳曼条约》签订B.慕尼黑协定的达成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D.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

16.

1950年,一个埃塞俄比亚人的收入是一个欧洲人、美国人或日本人的1/18。半个世纪后,埃塞俄比亚人的收入变成了欧洲人、美国人或日本人的1/35。材料说明了(  )

A.全球化使得南北差距继续扩大B.非洲国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C.发展中国家抓住了发展机遇D.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步下降

17.

【加试题】《史记》记载,秦始皇 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项羽进入咸阳后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当代考古学者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围墙,却根本找不到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这反映出(  )

A.历史现象的判断必须谨慎B.历史现象必须经过考古印证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18.

【加试题】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用于在华企业,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和财力谋取经济利益,在中国客观上起到了 示范 作用。材料意在说明(  )

A.鸦片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性B.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原因C.近代外资企业产生的原因D.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曲折性

19.

【加试题】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 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与该文学流派创作风格相同的是(  )

A.《巴黎圣母院》B.《母亲》C.《人间喜剧》D.《老人与海》

20.

【加试题】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 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这段话反映(  )
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
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同时具有侵略性一面
③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二、材料阅读

21.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 这人怎好用? 就把这张纸撕了,掷在地上。赵普不作声,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糨糊粘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 为何还是此人? 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 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指出材料一中两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皇帝和宰相(丞相)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6分)

22.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 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 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 的原因。(7分)

23.

(10分)【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对斯大林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④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及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为这一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欧卷》、闻一《俄罗斯通史》等改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 改变 ?(6分)
(2)对材料二关于 斯大林模式 的四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理由。(4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