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0.2017届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查缺补漏练习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4 浏览数:192

一、单选题

1.

孟子评述《春秋》云: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这说明孔子著《春秋》坚持(  )

A.以小见大B.有闻必录C.惩恶劝善D.述而不作

2.

汉武帝时“ 尚书 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3.

陕西西安出土了22枚银饼,其中两件錾文 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 洊安县 位于今广州。《旧唐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此即为 。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据此推断(  )

A.白银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B.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普遍实行C.广州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D.沉重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4.

万历时有人指出: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安徽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由此可知明朝(  )
①商帮经济实力雄厚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③国家厉行盐铁官营政策 ④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5.

恭亲王认为 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 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 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以上洋务派的主张及做法(  )

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B.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D.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6.

史家在评论近代历史事件时指出 以所谓礼教侍奉权力,是孔子的发明,向来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有之才得以区别于周边野蛮人,如今却因为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被当成糟粕来排斥。这真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是前所未有之事。 以上评价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

7.

下面是1948年7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一封电文的部分内容。对电文中 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 的合理解释是(  )

A.扭转了国共谈判中被动不利的局面B.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奠定基础C.有利于刘邓大军建立大别山根据地D.为战略决战的展开提供有力支持

8.

下列图片生动地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排列是(  )

A.①③④②B.②③①④C.③①④②D.④②③①

9.

1955 年,毛泽东指出: 农民的出路主要还在农村,他们可组织起来,向一切可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 毛泽东此番话意在鼓励农民(  )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C.成立农村人民公社D.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一五期间,中国投资在工业上的资金达 250.2 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 42.6%,对农业的投资41.8 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 7.1%(杨素群 2002),对重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34.3%增加到 1955 年的 47.3%;对农业基建的投资则由 1952 年的 14.8%减少到 1955年的 6.7%。这表明当时国家意在(  )

A.加大农业投资比例规模B.重点并优先发展重工业C.调整农业工业投资比例D.纠正国民经济畸形结构

11.

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 读书热 ,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 四人帮 耽误的时间补回来!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D.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

有学者评价古希腊某哲学家时指出:他认为智者的相对主义的感觉论只能助长个人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是造成社会道德混乱的思想根源;他在古代希腊首次建立了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该学者评价的是(  )

A.普罗泰戈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3.

1610年,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曼纽尔·迪亚士在《天问略》中文版中告诉中国读者,最近一位著名的西方智者已经设计制造了一个极好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月亮看起来放大了1000倍,土星的光环也清晰可见。下列评价与这位西方智者的科学贡献相符的是(  )

A.开创了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B.开创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C.为生命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D.为现代物理学提供理论基础

14.

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 贫民习艺所 ,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此规定意在(  )

A.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B.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提倡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D.漠视失业者必备的生存权益

15.

一战后,在甘地、凯末尔领导下印度和土耳其发生了巨大变化,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  )

A.维护民族利益,坚持武装斗争B.引进西方技术,发展民族工业C.实现政教分离,确立共和制度D.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16.

苏俄曾经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 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和交通保持在国家手里。这些政策的实施(  )

A.维护农民利益以巩农村的革命政权B.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以恢复发展经济C.集中一切力量支持红军在前线作战D.形成了计划经济和新型工业的发展模式

17.

1962年,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主张利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当时与其主张相符合的措施是(  )

A.政府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B.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C.中央增加指令性计划指标D.地方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

二、开放性试题

18.

(12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到来。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新科技革命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阅读材料,从 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 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相关信息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

阅读下表,从 文化传播交流与人类文明进步 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6分)

张骞

罗马

胡萝卜

玄奘

长安

泉州

四大发明

理学

马可·波罗

丝绸

《送子天王图》

瓷器

三、材料阅读

20.

任选一副历史地图,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当时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及启示。

21.


汉代以前,在商业经营交换中使用的契约,多将契约内容等写在一个木简(或竹简)中, 然后从中间破开,使立约人各持一半,将来发生司法争讼,在官府验证契约时,要将两半对在一起,使字迹吻合才有效。契约注重其制定的形式和考虑其在财产争讼中的凭证作用。东汉以后,契约概念有了变化,契约中出现了 合同 一词。在敦煌和吐鲁番文书发现大量魏至唐代的契约,几乎都有上述强调合意的表述。《北凉承平八年(公元450年)翟绍远买婢券》有 二主先和后券,券成之后,各不得返悔 字句。这是吐鲁番文书中最早见到的强调双方合意的契约。其中 先和后券 一句,表明买卖双方先经协议,达到意见一致之后,才制定契约。这种说法和罗马法学家强调契约协议是指缔约双方 取得一致或达成和解 的论述完全一致。 先和后券 一句在许多契约中又被写成 和同 一词。在丝绸之路上发掘的契约原件中 两和立券 先和后券 和同 等表示契约合意的句式几乎已成定格。强调契约合意的 和同 两和 和反对契约 不和 的字样不仅大量见于唐代契约,而且正式出现在国家法典中。如:《唐律·杂律》疏议曰: 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等,依令,并立市券,两和市买 ;《唐律(杂律)》: 诸买卖不和,而较固取者……杖八十

——摘编自胡留元、冯卓慧《罗马法与中国古代契约法》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汉唐时期中国古代契约法的具体变化,分析变化原因。

四、开放性试题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此外,在富者或大资本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安全,而贫者或小资本家不但不能享有安全,而且随时都可能被下级官吏借口执行法律而强加掠夺的国家,国内所经营的各种行业,都不能按照各种行业的性质和范围所能容纳的程度,投下足够多的资本。在各种行业中,压迫贫者必然使富者的垄断成为制度。富者垄断行业,就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指出:直到180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中国在世界上具有异乎寻常的、巨大的和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这是世界其他地区都望尘莫及的,以致中国能够把世界生产的白银(当时的世界货币)的一半吸引了去。
评材料中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五、材料阅读

23.

(12分)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

25

179

600

774

1600

292

199

600

894

1820

329

236

600

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解读。(12分)

24.

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财富观各有不同,对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6分)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七律《咏史》诗中强调:历鉴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北宋时理学家朱熹在《治家格言》强调: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中世纪的欧洲,处于统治地位的基督教会把生活中的纵欲当成罪恶,提倡鄙弃奢侈的生活观念,崇尚个人的思想修为。《圣经》中说 有钱人要进神的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表示财富并不能帮助基督徒进入天国,所以积聚财富也就难以成为基督徒的生活目标 。诚如罗杰·巴克豪斯(RogerEBackhouse)的评述:《旧约》通篇写的是,增加个人的财富总是和不诚实的商业活动以及剥削穷人相联系的。
材料二 托马斯·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维坦》(Leviathan,1651年)认为,以往的财产税赋予了贵族和僧侣免税的特权,而征收消费税可以限制封建特权,保证税收公平,人人要消费,人人要纳税。另外,消费税可以抑制浪费,因为消费越多,纳税越多。最后,消费税附加在消费品价格之上,消费者消费时自然而然地纳税,不会感到赋税的沉重,同时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申报》刊登《理财辨》指出:假使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恶之器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奢俭论》也认为:通都大邑之中,豪商巨贾,富家大族,自奢其宫室车马,衣服饮食之奉,其与富者固无损也,而一切以力食人者,得以获其利,得以分其余,得以均其不平。惟奢侈之人爱求精巧之物,是以鼓励人皆精巧,又为分财之道也。 思想家严复提出:无享用则物产丰盈之后,民将缦然止步,而所以励其求益之情者,不其废乎。他认为 滞财之致贫,其害烈于侈靡。……今日之中国,害端在此。 谭嗣同鲜明提出:大富则为大厂,中富附焉,或别为分厂。富而能设机器厂,穷民赖以养,物产赖以盈,钱币赖以流通,己之富亦赖以扩充而愈厚。梁启超也曾言: 举国尚俭,则举国之地利日堙月塞,驯至穷蹙不可终日,东方诸国之瘠亡,盖以此也。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比较古代东西方消费观念和财富观念的异同。(12分)
(2)概括材料二中霍布斯的经济主张。并分析此种主张提出的背景(8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 崇奢黜俭 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以 从社会发展看中国近代消费观念的变化 为题,对材料三进行解读。(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