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9.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7年高考临考冲刺训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316

一、单选题

1.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

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2.

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B.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C.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D.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

宋代官员待遇优厚,俸禄以货币为主,官员除了月给俸钱之外,还有禄粟、职田等实物和土地报酬,以及 农粮钱 餐钱 晶给券 彭茶汤钱 等津贴。据此可知,宋代的俸禄制(  )

A.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C.促使重文轻武局面出现D.易于滋生腐败堕落现象

4.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 损人欲以复天理 的同时,提出了弱 理欲一体 以性正情,以义制利 的主张。这说明王夫之(  )

A.彻底否定理学的 理欲 B.意在提倡 尊公轻私 思想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

5.

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 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二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下列对张謇的 棉铁政策 解读正确的是(  )

A.照搬西方工业化起步模式B.旨在改变中国对外贸易逆差C.是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D.促成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6.

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胡适指出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 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 。材料反映了当时青年(  )

A.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B.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C.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D.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

7.

1942年,宋美龄在《纽约时报》发文称 西洋人必须改变他们对于东方的观念,我们中国当然也应该尊重西方国家,在我们所要兴建的未来世界里,不应当再有谁是优秀谁是低劣的思想存在,应当人人平等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B.谋求摆脱不平等条约制度束缚C.抗拒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D.确立争取美援为主的外交方针

8.

1985年,广东《羊城晚报》刊登的一篇《从 星期六工程师 引出的……》报道中写道: 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 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 。材料中的 炒更 现象说明(  )

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B.科教兴国战略已经确立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D.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建立

9.

雄辩术在希腊教育中享有比较高的地位。在雅典民主城邦,熟练的公共演讲是从政的必要条件,即使在公共演讲丧失了政治功能后,雄辩术仍然受人崇敬,端庄优雅的演讲本身最终变成了一种崇敬的目标,无论演讲者说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与否,这种情景客观上(  )

A.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B.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C.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D.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10.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法官在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其它政治组织的工作,不能参加竞选其它公职活动,这说明(  )

A.联邦法官缺乏人身自由B.注重维护国家司法独立C.司法腐败得到有效遏制D.联邦法官政治地位较低

11.

王家福在其著作中道 斯大林走向历史之际,国库为苏联积累了2000吨黄金,在当时是个巨大的存储,而以后的败家子把它荡涤一空,难道现实中的人们在沿街讨饭之时,有资格指责斯大林给后代留下的黄金太少了吗? 。这表明作者(  )

A.批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指责斯大林后继者们的失误C.赞扬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D.承认斯大林的政策是错误的

12.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西欧6国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9年,英国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六国签订《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形成7国 小自由贸易区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两极格局在欧洲对峙不断加深B.霸权主义的触角延伸到欧洲各地C.英国力图对抗欧洲一体化进程D.区域间的自由贸易成为历史潮流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欧洲汉学家们称 18 世纪的欧洲为 中国之欧洲 。当时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文字获得的。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 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 ,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伏尔泰认为,中国的宗教(儒学)是一种普世性的人道的、理性的宗教。以奎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认为中国实行的一种自然法。德意志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深信,中国合乎理性的道德规范是救治人类罪恶的良药,并将中国描绘为一个致治的理想国。莱布尼茨的学生因为在大学作《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而被解除了教授职务,还被勒令在 48 小时内离开国境。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马噶尔尼访华(公元 1794 年)后,大家了解的中国情况反过来损及了这个国家——包括它的可尊敬的古代文明……中国人生活在最卑鄙的暴政之下……他们的社会关系建立在一种愚蠢的形式主义的基础之上……在欧洲人最近进展最快的那些领域里中国人的知识是十分缺乏的,与先进的欧洲相比,古老的中国文明则日益黯淡。

——摘编自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并分析形成这一关系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心目中的 中国形象 的不同之处,试论证后一种 中国形象 更真实可信的原因。(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物极必反的道理印证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事实。就社会经济来说, 山重水复疑无路 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了滞涨问题或瓶颈状况。 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指社会经济出现了转机。为何会有转机出现呢?那是因为有了转型的内在驱动。
在过去的 500 年里,三大世界性大国荷、英、美之所以能够次第崛起,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改变社会生产力、引领社会生产、变革生活方式的方向上做出成功探索,并侬托其深具场外市场特点的资本市场的大力推动,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从而奠定大国地位。

——摘编自王骥《场外市场战略、历程与转型经济资本梦》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经济转型的驱动力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或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初)由于三省宰相相互间 日有争论,纷纭不绝 ,以致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中书门下省参加政事堂集议的,多时有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及门下侍中。集议时有一主席,称为 执笔 。讨论结果,由他综合记录,等于现在之书记长。此项主席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大家的意见,不仅由他综合记录,而且最后文字决定之权亦在他。国家一切最高政令,一经政事堂会议决定,并经皇帝同意后,便送尚书省分六部具体执行。尚书省共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玄宗时,设立 中书门下 ,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由此瓦解。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初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作用。(9 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盟国将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以往不同,盟国不是只举行一次会议,而是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其中,以 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及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最为重要。此前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都可看作雅尔塔会议的准备。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原则的补充。雅尔塔体系指的就是上述所有协定的总和。
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承认了美苏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体系形成的特点。(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雅尔塔体系。(8 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蒋百里(1882~1938年),名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他在日本、德国留学学习军事近十年之久,精通日、德、法、英四国文字。1912年,蒋百里就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注重对军官的培养,将其视为创建新式军队的基础。1914年,他出版了对中国传统军事兵书研究专著——《孙子新释》。1934年,蒋百里访问日本,此行使其明白日本不久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他根据自己的预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防中心区建设的设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此形势下,他发表了多篇文章,从多方面、多角度剖析和抨击了日本的侵略政策。他把以前所写的关于军事方面的文章进行整理,集结为《国防论》,其中提出的总动员与总体战思想、国防中心区思想、持久战战略思想及抗战必胜思想,为国民政府制定正确的抗战政策提供了必要参考,对坚定国民抗战必胜信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张永涛《试论蒋百里军事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百里军事思想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蒋百里及其军事思想。(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