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1.2017届 山西省五校高三第六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3 浏览数:221

一、单选题

1.

商朝设立了 三风十愆 罪,是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 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略(打猎);乱风四:悔圣言、逆忠直、远耆德(年高徳劭、素孚众望者之称)、比顽童(愚钝无知的人),合而为十愆。 这说明(  )

A.商朝官吏腐败现象非常普遍B.商朝统治者推行以徳治国C.商朝重视培育良好社会风气D.政府对百姓加强教化

2.

理学的产生可以迫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 治宋必始于唐。 这说明(  )

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B.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D.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3.

明代思想家頋炎武曾说; 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 此话虽有所夸张,但苏南一带盛行租佃制当是事实。这反映当时(  )

A.土地私有化B.地主圈占大量土地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农产品商品化

4.

1953年《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按照选举权计算,即8个农民等于1个工人。1982年后,工农人大代表比例改为可以小于4:1,直至1:1。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农民的政治意识在增强B.改革开放解放了国人思想C.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D.工农政治联盟逐渐巩固

5.

1956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年和1954 年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B.一五 计划提前完成C.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D.当时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6.

柏拉图指出:遵守习惯和法律是掌权者的首要职责;习惯和传统法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真知识;尊重法律。他还提出要用法律来规制掌权者 有限所得与无限贪欲间的尖锐矛盾 。这说明柏拉图(  )

A.寻求城邦管理的有序性B.认为法律源自生活习惯C.最早提出权力制衡理论D.把遵守法律作为美德

7.

美国情报研究室前主任希尔斯曼把美国政府称为笫一圈的政策制定者,政党和利益集团属于于笫二圈的政策制定者,新闻媒介则是政党和利益集团争取政治权力的舆论工具。据此可知美国(  )

A.权力的设置体现竞争性B.权力实现了均衡分配C.社会结构等级色彩显著D.人们拥有行政监督权

8.

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 全球化是影响我们生活的主导性现象,我们不仅要把全球化理解为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更把它理解成生活方式的转变,单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全球化现象是一个错误。 材料料说明全球化(  )

A.是一个心理认同的过程B.使世界各民族文化趋同C.应该全方位地进行交流D.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材料阅读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 略不掩群,不取麋夭;不竭泽而渣,不焚林而猎。 《荀子·天论》中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并主张 制天命而用之 。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 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 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 弃灰于道者被刑 ,甚至 断其手 。秦汉以后,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和畴官等。宋太祖下 禁捕诏 ,宋真宗下 禁捕山鹧诏 。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編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生革命特色。紡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不久就发明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倾听社会声音。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明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异同。(1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政治意味着妥协。在政治中,我们需要选择最不坏的方案,因为它是可行的方案,我们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了。而道德的正当意味着不能妥协,我们必须选择出正当来,用不着去管是否可行。 健全的政治实践与良好的政治理想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站在21世纪,回望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就政治妥协发生的背景看,大都是被迫无奈的选择;就政治妥协的政治动机来看,妥协一般都是权宜性的、策略性的,妥协不过是达到更好地斗争从而消灭对手的手段;从妥协的程度来看,各方的让步都是十分有限的。总之, 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祝天智《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

分析材料,以 政治妥协 为主題提炼出一观点,并运用近代民国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

四、材料阅读

11.

【历史——选考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哞】(15分)
材料 隋炀帝对开皇时所定的各种制度作了一些修改。
官制方面,大业三年,改内侍省省为殿内省,与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并为五省。尚书省各曹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曹。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 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有所发展。
经济方面,炀帝即位之初,因府库盈一溢,下令免涂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男子年二十二成丁,对赋役略有减轻。大业五年,又下诏 天下均田 ,继续推行均田制。又以户口多漏,用 大索貌阅 的办法,普遍检查户口。用这种争取劳动人手的政策,来加强官府的经济力量。
文化方面, 炀帝即位,恢复国子监,四门学和州、县学。隋炀帝对征集的图书命写副本,藏在东都现文殿东西厢。东厢藏甲(经)、乙(史)两部,西厢藏丙(子)、丁(集)两部。对历代藏书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炀帝改革的主要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陏炀帝的改革。(6分)

12.

【历史——选考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鮮自由与独立。

——中美英《开罗宣言》

(1)根据村料,概括该文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发表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树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意义。(6分)

13.

【历史——选考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郑吉领军屯田渠犁后,不断和匈奴争夺对车师地区的控制权,几经争夺,最终取得了对车师的控制,分 士卒三百人别田车师 ,占据了甸奴进入西域的交通要道。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郑吉因为占据车师有功,被迁为卫司马,任护西域南道使者。据《汉书·西域传》载: 其后日逐王畔(叛变)单于,将众来降,护郁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徒屯田,田于北胥健,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都护治乌垒城。 辽阔的西域最终由于郑吉的努力随之成为西域都护的管辖范围。《汉书·郑吉传》说: 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郑吉去世后,被赐谧号为缪侯。

——李大龙《边吏与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吉将西域逐步纳入汉朝行政管理范围的主要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郑吉的历史功绩。(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