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带解析]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高考真题 适用省份:海南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32 浏览数:268

一、单选题

1.

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2.

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 三皇 五帝 之名而称 皇帝 ,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3.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 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4.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 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5.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6.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 妇人红紫之服 ,有人作诗云: 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B.专制制度的松弛C.市民阶层的兴起D.社会风尚的变化

7.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 复用西洋历法 ,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8.

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 十人委员会 ,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9.

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

A.以民意制约权力B.以道德制约权力C.以权力制约权力D.以权利制约权力

10.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11.

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B.主宰了联邦政府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12.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路易十八在反法联军的护送下重返法国王宫,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颁布宪法,承认《拿破仑法典》继续有效。这表明复辟后的波旁王朝(  )

A.恢复了革命前的封建政体B.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D.继承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政策

13.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 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4.

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 生育于此种 学问饥荒 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 不中不西即中即西 之新学派 ;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 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

15.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

A.生产关系的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D.金融资本

16.

1918年1月,孙中山说: 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17.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 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18.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19.

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20.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21.

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结束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22.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23.

我国 一五 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24.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二、材料阅读

2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 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 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 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 断其生路 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 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 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 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 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 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 ,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2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8分)

2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德国总统由全体德意志人民选举之,任期为七年,可连选连任。德国总统掌握德国全部武装力量之最高统帅权。如某一邦不履行其依照德国宪法或德国法律所规定之义务时,德国总统得使用武力强制之。如德国境内之公共安宁和秩序受到严重扰乱或危害时,德国总统得采取必要之措施,需要时并得使用武力。德国总理和各部部长为行使其职责,应取得德国国会之信任,当国会以明显之决议对其中之一员撤销其信任时,该员应即退职。

——摘编自德国魏玛共和国宪法(1919年)

材料二 联邦总统由联邦大会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一次。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各部部长组成。联邦总理根据联邦总统提名,由联邦议院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获得联邦议院过半数票者当选为联邦总理。外交事务、联邦财政等由联邦行政和下属行政机构予以管理。联邦国防部长对武装部队拥有命令权和指挥权。

——摘编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德国三部宪法中有关行政权规定的演变及其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邦德国基本法关于行政权的规定发生变化的原因。(5分)

2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1937年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4分)

29.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2分)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 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 。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 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 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6分)

30.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7分)

3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 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 。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 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 。虞允文 立招诸将,勉以忠义 ,部署防御。有人说 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 ,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 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在其感召下, 士殊死战 ,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 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 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6分)

32.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2分)
材料 博学的商族后裔孔子,坚信 周因于殷礼 ,却因商代 文献不足征 ,周代 郁郁乎文 、而 从周 。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 龙骨 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 契文 殷契 卜辞 ,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 甲骨文 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 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 甲骨学 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发现甲骨文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指出 甲骨学 的内涵。(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