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4. 湖北省华中名校2016年高考押题金卷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5 浏览数:215

一、单选题

1.

《吕氏春秋》指出: 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

2.

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这种记载表明(  )

A.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B.封建政府重视农业科技C.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D.农业动力发生深刻革命

3.

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4.

耐克逊 (nexum)是《十二表法》中用来表示 契约 的用语,它的本意是 伴有铜片和衡具的交易行为 ,它的形式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交易当事人亲白到场,说出规定的套语,履行铜片的交付手续,而且还要有五位证人和一位司称到场作证,此时交易方为有效。 耐克逊 表明罗马法(  )

A.注重建立公正诚信的商业秩序B.对民事行为有严格的形式要求C.本质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利益D.严格禁止公民的私下交易行为

5.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中写道: 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 这一事件说明(  )

A.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B.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C.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D.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

6.

赫胥黎原著 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

赫胥黎原著直译文:在生物界,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严复译文与上文对应: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

以今日之见,严复译文(  )

A.打上了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B.真实地反映了赫胥黎的原著C.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D.阻碍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

7.

读下面图表,从中得出的正确理解是(  )

A.民族工业获得全面快速发展B.轻重工业所占比例趋于合理C.图示现象主要受国际原因影响D.辛亥革命改变了民族工业处境

8.

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  )

A.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B.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C.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9.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某著名战役示意图,其所属会战的特点或影响是(  )

A.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B.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C.敌后战场抗战的重大胜利D.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捷

10.

这段时期是我国经济波动幅度最大的时期,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最高时达54.8%,最低时降至—38.2%,相差93%。1960年非但没有 跃进 ,反而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负增长最严重、困难最大、人民生活最苦的一年。 该历史时期我国经济(  )

A.呈现全面倒退的趋势B.受政策指向影响明显C.工业生产稳定快速发展D.农轻重比例开始走向失调

二、材料阅读

1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25分)
材料一 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 29年下降了46.3%。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危机期间,13万家以上的企业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失业人数在1933年将近1300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群众的反抗斗争,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一筹莫展。他也采取过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行动,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 自由放任 政策而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重大问题上趑趄不前。在他执政期间,危机更趋严重,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在稳定住政权以后,没有必要的把 战时共产主义 作为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继续全面推进,到了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残酷的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到了1920年,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治困苦中。列宁自己后来总结: 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了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我们遭受的任何失败都要严重得多,危险得多。 1920年—1921年初,50多起大规模农民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最大的一起 安东诺夫暴动 波及了整个坦波夫省。震惊历史和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经济危机的表现,并比较胡佛、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并指出列宁为此采取的对策。(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美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对我们的启示。(5分)

12.

【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15分)
材料 西汉初年,在刑罚制度上却基本沿袭秦朝,继续使用黥、劓、斩左右趾等肉刑。汉文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刚刚复苏,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而肉刑使犯罪者的劳动能力丧失或受到减损;当时阶级矛盾仍很突出,仅靠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还不足以缓和。文帝下令御史提出废除肉刑的办法,从而拉开了汉代刑制改革的序幕。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经过商议,拟订了具体的方案:……汉景帝有感于文帝规定的笞刑过重,因而改革主要针对笞刑进行,措施有二:一是减少笞数。二是颁布法令,明确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这样就减轻了笞刑的强度,降低了笞刑对犯罪者身体的伤害程度,也减少了受笞刑而死的数量。由文帝开始的刑制改革,至此基本告成。文景二帝废除肉刑,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保护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同时,也使刑罚手段由野蛮残酷变得相对文明宽缓。

——摘编自《文景刑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文景帝进行刑罚制度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分析文景帝刑罚制度改革的特点及意义。(7分)

1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15分)
材料 人权派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出现的一个政治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胡适、罗隆基等一批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 五四 后,中国各种思想搏击争鸣,自由知识分子办报办刊传布思想,各种论争不断。1928年8月,国民党宣布 军政 告终, 训政 开始,党国体制及蒋介石的权威地位初步形成。此时国民党内反蒋力量将 民主 等原则高高举起,与人权派所追求的 民治 人权 宪政 形成了呼应。同时,上海出现多个商业团体组织请愿团,要求国民党中央实行民主。
从实质上看, 人权运动 乃十足的 宪政运动 。但由于实力弱小,他们不具备从事实际政治运动的实力和条件,只能幻想国民党自上而下推行宪政。
人权运动在精英知识界掀起波澜,但广大民众却充耳不闻,实际成效也微乎其微。国民党对于人权派不断采取封杀手段,始终没有实行宪政。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宣布由 训政 进入 宪政 ,结果是演出了一场滑稽剧,最后被赶出大陆。

——摘编自袁刚、邓博宇《人权论争与国民党的训政、宪政》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人权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人权运动的内容并简析失败的原因。(9分)

1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15分)
材料一 罗斯福的中国大国地位观集中体现了他的国际关系理念——集体安全的思想,……与威尔逊国际联盟不同的是,罗斯福倡导的联合国是以 警察委员会 作为支柱,他设想把世界划分为几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一个或几个大国维持秩序,这些大国在本地区具有特殊的权利和责任。……罗斯福认为,美、苏、英、中四个国家可以担当大国的角色,……中国在亚洲,尤其在远东地区发挥作用,而有关全球性的和平和安全问题,四大国将共同协商解决,这就是罗斯福的 四警 制思想。

——摘编自赵志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中国观》

材料二 依照罗斯福的对华军事思想,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不仅是战时的需要,也是维持战后亚洲和平与安全的需要。由于中国在对日作战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援助下,中国将不仅为反日本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也将因此崛起为一个军事强国,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屏障。

——摘编白赵志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罗斯福在 集体安全 上的主张及其实现的途径。(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罗斯福扶植中国 大国地位 的表现。(6分)

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15分)
材料 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基本内涵是 息内争、御外侮 息内争 ,即主张国内要和平统一,这是其和平统一观的主要观点。张学良对 内争 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他认为:内战起因是 落伍军阀,为一时利欲所迷……稍不如愿,便以武力为抗争之后盾 ,内战后果是 民生憔悴国势阽危 ;他本人深有感触地说 一直打内战,皆为不得已之行动,不论其为战胜或失败,均觉万分痛苦。 御外侮 ,即主张对外要抵抗侵略,是其和平统一观的又一主要观点。包含着抵抗日本侵略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日本的侵略是实现国内和平统一的一个主要障碍,张学良在国民党五中全会期间说道: 内战不停止,很难造成抗日之局势。从前我则认为非抗日不能统一。

——摘编自《论张学良的和平统一观》

(1)根据材料概括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这种观点形成的背景。(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学良为实现其和平统一观做了哪些努力?(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