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6]〖名题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6 浏览数:149

一、单选题

1.

(2012年山西省高考联合模拟训练一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34题)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 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判断(  )

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2.

(2012年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0题)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试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捣毁一切具有社会主义和计划色彩的事物,并最终投人所谓新自由主义的怀抱。然而,这给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带来了严重后果,俄罗斯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大不如苏联时期。以上材料说明了(  )

A.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瓦解的必然性B.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并不是一无是处
C.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走上了世界文明的正道D.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结果

3.

(2012年江苏省南京市二模历史试题18题)赫鲁晓夫是一位极具特色的领袖。一些史学家认为,他的墓碑(见下图)半白半黑,代表半功半过,恰好是赫鲁晓夫的真实写照。以下关于赫鲁晓夫改革 功过 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②加强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③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④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

A.①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④

4.

(安徽省宿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上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5.

(2012·潍坊四县高三期中考)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6.

(2012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画讽刺 (  )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7.

(2012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 的口号。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

8.

(2007年泰安市高三期中试卷)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1】〖名题分解〗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9.

(湖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月考试卷)1922年瞿秋白在《俄乡纪程》中写道: 来俄之前,往往想,俄罗斯现在是 共产主义的实验室 ,仿佛他们是 布尔什维克的化学家 依着 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式 ,用 俄罗斯民族的元素 ,在 苏维埃的玻璃管里 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即刻可以显示出 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西伯利亚旅行的教训,才使人知道大谬不然。 对此段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对俄国当时的做法感到很失望B.准备学习苏维埃经验并运用到本国的革命中来
C.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层面D.认识到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

10.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2届高中毕业班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兹认为:在苏联时代,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非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苏联领导人总是担惊受怕,唯恐有一天被人发现或被起诉。大卫·科兹在分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认为(  )

A.无法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B.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

11.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2届高三测试)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 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  )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6】〖名题分解〗

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

12.

(湛江市2012年普通高考测试)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反映了其改革内容的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3.

(辽宁省丹东四校协作体2012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有学者认为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 ,此观点得出是基于(  )

A.摆脱了斯大林体系的束缚B.当时苏联经济的较快发展C.发达社会主义 的建成D.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14.

(浙江省金华十校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

A.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B.重点在农业方面C.实施了 加速发展战略 D.实行轻重工业均衡发展战略

二、材料阅读

15.

(2012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36题)(30分)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

 1918

 1929

 1930

 1934

 1937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8分)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8分)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 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4分)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6分)

16.

(2012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三第二次教学测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39题)历史的经验告诉后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常常有危险。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里根1981年2月18日向国会提出的 经济复兴计划 有四根支柱,这就是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通货流量。它兼采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被人们称之为 里根经济学 ,有人称之为 里根革命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 经济复兴计划 出台的背景。其政策为什么被称为 里根革命 ?(8分)
材料二 自1966年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后,苏联政府和有关部门只是在减少计划的指令性指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调整生产劳动积极性方面做做文章,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从1971年的苏共24大开始,勃列日涅夫在各种讲话中开始只讲 完善 发展 原有体制,否定和讳言 改革 ,……使得新经济体制改革到70年代初就基本停止。直到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体制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框。

——张建华《俄国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经济体制在80年代初仍没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原因及后果。(10分)
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