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4. 全国2016年高考预测创新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27 浏览数:275

一、单选题

1.

大变革时代 是指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社会生活方式巨变的时期。最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历史事件是(  )

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民族融合

2.

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重要方法。所谓 关键词 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 匈奴 北海郡 胶东国 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  )

A.秦汉时期B.西汉初期C.北朝初期D.蒙元帝国

3.

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在隋代及以前中国小说中以 狐狸精 为素材的不过几篇,唐代大量以 狐狸精 为素材的小说杂记大量出现。这表明(  )

A.唐代农耕文明发达,自然环境优良B.唐代社会政治清明,艺术想象丰富C.唐代民族融合加快,文化冲突融合D.唐代科技创新不足,文学臆想突出

4.

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5.

《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 睁眼看世界 的产物,但是到甲午战争前在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引起反响,但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代《海国图志》成为日本知识界畅销的读物。《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表明(  )

A.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只关注科举考试,不关注社会变化B.日本民众在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了解远远超过中国
C.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D.中国社会农耕文明 内敛 的思维方式抵制外来知识

6.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标志的事件是(  )

A.《北京条约》B.洋务运动C.甲午战争D.瓜分狂潮

7.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甘愿流血牺牲,是因为他意识到戊戌变法在本质上是一场(  )

A.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B.自上而下的爱国运动C.以死明志的正义运动D.救亡图存的启蒙运动

8.

蝴蝶效应 是现在社会流行的一个词语。其原意是说南美洲丛林中一只蝴蝶颤抖翅膀可能引发北太平洋的热带风暴。这就是研究 相关因素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相关因素 往往不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但却是事件发生的前提。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倡导为中国 修建十万里铁路 。用 蝴蝶效应 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历史事件是(  )

A.列强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B.革命派内部矛盾重重C.袁世凯实现了让清帝退位的承诺D.孙中山实业救国的理想

9.

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国共合作。对比两次公共合作的史实,我们可以得出的重要结论是(  )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唯一领导力量B.国民党两次放弃国共合作迅速走向腐化
C.在合作中坚持自己的方向是合作成功的关键D.第一次国共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0.

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结束。关于红军长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央红军先后经历了湘江、大渡河、遵义、岷山到达陕北吴起镇B.长征精神的总结和发扬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C.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第一次领导红军取得的胜利D.遵义会议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1.

史论结合,完善知识结构是历史思维的重要特征。某同学历史读书笔记上有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一个标题。为此他列出的史实包括: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重建 从东亚病夫到战后强国 教育科技等综合国力的提高 。下面那项内容是他笔记遗漏的要点(  )

A.神圣的全民族抗战B.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C.联合国的创始国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2.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曾经让许多中华儿女留下了感动的热泪。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948年后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一起酝酿建立新中国B.两极格局的客观存在事实上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建立
C.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想成为现实D.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亚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

13.

1954年是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这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C.召开了人大颁布了宪法D.创建了多党合作的政局

14.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能代表中国科技技术发展水平的成果是(  )

A.葛洲坝水利枢纽B.大庆油田投产C.两弹一星 D.杂交水稻 推广

15.

有人概括21世纪初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是 全面融入世界 。这一历程开始的标志是(  )

A.加入WTOB.2008北京奥运C.创立上海合作组织D.加入G20峰会

16.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最能体现这一论点的是(  )  

选项

人物

史实

A

毕昇

活字印刷

B

贾思勰

《齐民要术》

C

李四光

地质力学

D

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7.

古希腊陶瓶画与汉画像石(砖)是东西方艺术史上两朵灿烂夺目的奇葩。下图分别是汉代与古希腊关于车马出行的艺术作品,关于两幅作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古希腊艺术吸收借鉴了汉代的艺术手法B.直观反映了古希腊农耕生活落后于汉朝C.两幅作品表现的内在精神实质不一致D.后者是希腊民主政治走向黄金时代的产物

18.

所有的节日都应该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他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时间。 该材料实质反映了(  )

A.简化信教仪式的举措B.否定宗教的思想C.新经济因素的时代诉求D.启蒙时代的到来

19.

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  )

A.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D.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20.

下表为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口与财富统计,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贵族

中间阶层

下层

人口

财富

人口

财富

人口

财富

1688

12%

141%

317%

59%

671%

269%

1803

14%

157%

316%

594%

67%

249%

A.英国完全废除进出口的禁令B.工业革命深入开展C.自由主义发展成为垄断主义D.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21.

在雨果《悲惨世界》(1862年发表)结尾展现了这样的愿景:外祖父接受了民主时代,马吕斯自己依照旧制度的仪式结婚,街垒战老战士遵守资产阶级秩序。据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小说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从对抗走向共和制确立的全过程B.愿景反映七月王朝的中庸之道,是半途而废的革命产物
C.小说真实展示革命情景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使用D.小说深刻反映德国纷繁复杂的局势,预示共和派的最终胜利

22.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的发生,发展的过程。20世纪以后,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的 相对性 关联性 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与这一变化最相关的科学理论是(  )

A.进化论与相对论B.进化论与科学社会主义C.经典力学与电磁学D.电磁学与信息技术

23.

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 改革 ,苏联体制上的问题还可以 再拖上一段时间 ,不会这么快丧命。这说明(  )

A.戈尔巴乔夫改革客观上延缓了苏联解体的到来B.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C.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因素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催生下的D.苏联解体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直接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

24.

大国交战函数:P=(1—F)(1—G),意为: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1—F)、多边与两极的实力悬殊程度(1—G)均与两极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成正相关关系。据此,下列历史推断或结论合理的是(  )

A.在两极多边格局中,争霸的大国会尽可能避免正面交战B.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则大国之间一定发生热战
C.20世纪后半期,世界基本格局是一直是美苏争霸D.多边力量逐渐强大即多极化趋势加强,则美、俄对决的可能性迅速增大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北宋苏轼提出: 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国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然以今之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特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 明代冯梦龙曾提出: 不若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 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 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求出市。此即终岁遑遑,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不肖者遂至于生攘夺之患矣。

——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曾提出 大地百物之产,可以供生人利乐之用者,其界未有报,其力皆藏于地,待人然后发之。 因此 尽地力者,农、矿、工之事也。 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 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 薛福成认为西方国家 善寻天地,天涯海角,无阻不通,无荒不垦。彼以此治民,虽人满,何尝不富也 。因此,他主张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 许其招纳华工 。孙中山则提出,一方面, 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聚之贫民无所操作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地区,都是 土旷人稀,急待开发 ;还有 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 。所以他提出 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 。1918年出版的陈长蘅的《中国人口论》,认为 今日之中国不能以民众为可恃,而应当力求国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

——李永芳《中国近代人口管理思想述论》等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共同的人口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以后人口问题突显的社会经济背景。(10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人口管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口思想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15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历史学家傅斯年说: 历史就是史料学 。的确,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对于史料的运用和认识,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结论。许多历史学家强调一手档案材料的重要性。但是也有史家指出许多档案材料都是伪造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当事人及当时的事是重要的。但是中学近代历史学的开山人物梁启超曾指出自己参与并撰写过的《戊戌政变记》其实是靠不住的。一些历史学家重视个人日记,希望从中发现历史的真实。有的历史学家指出私人日记其实有许多事当事人 为赋新词强说愁。 的过程,是当事人的心灵自我疗伤。只有参照更多的史料才能应用。所以史料的应用需要理性的分析和运用。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堂笔记

针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吃穿住行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变化的研究,你觉得应该怎样查找材料。(12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正始四年(243年),倭国向曹魏进献倭锦等异域丝绸。滑国于天监十五年(516年)向南梁进献波斯锦。宋元以降,西方丝绸多从海路而来。特别是欧洲蚕丝业兴起和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丝绸大量涌入中国。19—20世纪,更有各种廉价的混纺丝绸、人造丝绸充斥进来,及其纺织技术也引入中国。

——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刘永连,西域研究,2008年02期

材料二 所谓 特里芬难题 ,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观点。特里芬教授认为: 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又与美元挂钩,美元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于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就要求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与货币储备。这样做,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积。这样,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国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就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难题 李世安; 世界历史 2009年06期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市场才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世界市场,其范围大大拓展,运行机制也进一步完善。可以这样说,是80年代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规模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带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货币理论, 徐明棋,世界经济研究 ,1999年01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丝绸涌入中国的路径,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影响。(5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总结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实际运转中产生问题。(4分)
(3)结合材料三描述世界市场与全球化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市场与以往的世界市场有何不同?(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