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试题9]〖2013最新模拟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3 浏览数:85

一、单选题

1.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以下错误的结论是(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

1876

1934

天气预报

1856

1873

1939

电话

1876

1882

1912

电灯

1881

1882

1906

汽车

1883

1901

1928

无线电

1896

1909

1928

 

A.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B.中国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C.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2.

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肩挑

340

驴车

180

公路汽车

300

轻便铁路

24

独轮车

192

铁路

20

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3.

李鸿章说: 近年华商殷实狡黠者多附洋商名下,如旗昌、金利源等行,华人股份居大半……暗受洋人盘折之亏,官司不能过问。 成立轮船招商局,可吸引华商入股, 不至变为洋商,实足尊国体而弭隐患 。这表明(  )
①轮船招商局欲效仿西方的股份制
②清政府欢迎西方列强在华投资建厂
③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为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④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为了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④

4.

20世纪初,北京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传言: 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 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  )

A.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B.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C.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固性D.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

5.

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 (  )
近代科技出现在上海与重庆的时间表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

1876

1934

天气预报

1856

1873

1939

电话

1876

1882

1912

汽车

1883

1901

1928

A.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后,最早应用在上海B.中国引进的西方技术都是实用性技术
C.中国近代化呈现明显的地域不平衡D.中国工业革命吸收了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6.

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

A.服饰的中西合璧B.报刊杂志的创办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7.

据近代中国某文献记载 窃闻泰西各国……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为之枢也。中国择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西方军事上的优势主要靠的足无线电的便利B.中国的传递方式是飞鸽传书、人马相传
C.在信息传递方式上,中西方存在巨大差别D.在现代信息发展方面,中西方存在智力差距

8.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④成为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 自杀性竞争 ,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路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洋务派的争 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C.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D.李鸿章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10.

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

A.服饰的中西合璧B.报刊杂志的创办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11.

交通是经济命脉,汽车是交通脉搏,乘客是脉搏血液,血液能流通全国。 近年来,有关全国各大城市中交通堵塞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这种状况开始于(  )

A.20世纪初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二、材料阅读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一条长约600米的小铁路,向清朝官员和百姓展示铁路的便利,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对比杜兰德热情高涨的推广,观众相当不领情,京城百姓对宣武门小铁路的反应是 诧所未闻,骇为妖物 ,不久,步兵衙门就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小铁路拆除了。

——田吉舷《中国铁路百年》

材料二 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 工业革命 。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

——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

材料三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一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杰里未·里夫金提出了 第三次工业革命 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面对即将到来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国无论如何没有理由再次错过。中国已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结果就是百余年的落后、蒙受百年欺侮。积极融入 第三次工业革命 是中国崛起的必然选择。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8月13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导致小铁路拆除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4分)
(2)材料二中的 旧有思维定势 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中 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 的含义。(10分)

13.

近几百年来,中国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城市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城市发生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