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2.2014—2015学年度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37 浏览数:199

一、单选题

1.

在我国古代, 社稷 是国家的代称。其中, 指土地之神, 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 初税亩 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 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3.

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B.井田制的确立C.均田制的实行D.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4.

下列图示中所示的生产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5.

两千年前中国的 名片 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 名片 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 名片 是茶叶。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 名片 送往西方是在(  )

A.战国B.汉朝C.宋朝D.明朝

6.

唐朝中后期,位于运河枢纽的扬州,成为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呈现一派繁华的景象。唐代诗人在其作品中就有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的佳句。这说明(  )
①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②政府对城市中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已经被打破
③市内商贾可以采用纸币做买卖 ④市内有徽商、晋商等商会会馆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略B.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C.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D.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8.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在(  )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雇工

商人

占人总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成都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明代苏州地区D.清代的洛阳地区

9.

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番薯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使中国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重大事件是(  )

A.郑和七下西洋B.新航路的开辟C.殖民扩张与掠夺D.政府大力推广

10.

下图为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形成这一态势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B.世界市场的形成C.新型交通工具轮船的发明和创制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1.

技术革新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下列历史现象中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是(  )

A.人们倍感城市污染的压抑,周末开着汽车到城外休闲郊游B.圣诞节期间,邮电所因人们通过电话互致问候而收入倍增
C.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有钱人开始乘坐火车长途旅行D.到电影院看电影成为青年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时尚

12.

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指出: 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 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

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

13.

有历史学家感慨: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 这一材料说明了(  )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B.制度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
C.西方文明比伊斯兰文明更容易接受工业化D.自然条件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14.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这种 解体 主要是指(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D.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且日益商品化

15.

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企业与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

A.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C.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D.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

16.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 制器之器 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 设厂自救 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

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7.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 一战 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 没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B.地区分布不平衡C.国内政局混乱D.工业结构不合理

18.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19.

有人说,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不再向国家缴纳粮食税C.农民可以自由支配部分农产品D.农场职工可以发展家庭副业

20.

下图漫画喻指20世纪30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画讽刺的是(  )

A.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C.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21.

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当时 模仿 有可能是指(  )

A.中国开始实施 一五 计划B.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22.

诚信 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整顿银行金融体系B.奖励农民压缩农业产品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D.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避免盲目竞争

23.

西方发达国家在 二战 后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B.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C.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优化政府形象D.暂时缓和社会矛盾

24.

下图是建国后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工业化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C.建国初期技术人才匮乏D.国内形势日趋稳定

25.

杨奎松教授把 大跃进 发动的原因归结为 两点:一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你认为 民族悲情意识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近百年的屈辱发展历程B.中美关系的破裂,美国对中国实施积极封锁
C.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缺乏D.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

26.

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

A.粮票→股票B.集中管理→分散管理C.父母官→人民公仆D.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27.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28.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户籍资料中增加了令狐、拓跋、鲜于、约翰、史密斯等新姓氏,这种情况最有可能意味着上海(  )
①增进了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   ②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   ③接待了许多外国游客   ④出现了涉外婚姻现象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9.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大力引进外资之外,我国政府还可以向下列哪一机构或组织贷款(  )

A.联合国B.世界银行C.世贸组织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0.

1974年,前德国外长谢尔说: 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这段话反映了西欧国家(  )

A.在国际关系中决心与美国绝裂B.已经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C.开始放弃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D.希望摆脱美国控制联合自强

31.

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 我是法国人 我是德国人 变为 我是欧洲人 。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

A.货币一体化B.国家一体化C.经济一体化D.民族一体化

32.

按惯例,参加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首脑们都要身着东道国的传统服装,照上一张 全家福 。这主要展现出亚太经合组织(  )

A.内部合作水平不高B.承认各成员国文化传统多样性,强调相互尊重
C.逐渐消除意识形态上的差异D.政治经济利益逐渐趋于一致

33.

阅读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判断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在持续增长
③各国的关税壁垒森严 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4.

据联合国统计,距今10年前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有36个,5年前增至42个,现在则进一步增加到50个。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经济发展无法改变贫困现象B.跨国公司严重威胁各国民族经济C.经济全球化拉大了贫富差距D.世界银行未能起到发展援助作用

3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要 抓住有利时机 、要把握 有利的战略机遇期 等等。就外部环境而言, 有利时机 指的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二、材料阅读

36.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材料二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拔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人的生活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6分)
(3)综合以上材料,请就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你的看法。(2分)

3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更具体地说,极 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 文化大革命 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 路径障碍 ,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四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 引人注目的改变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 是什么? 退到国家资本主义 的政策指的是什么?该政策的特点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美国政府的作用发生的主要变化。(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 路径障碍 的两次重大举措。(4分)
(4)根据材料四,里根政府为什么要进行 引人注目的改变 ?这一 改变 之后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什么经济?(2分)
(5)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