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4.2015届 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二)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4 浏览数:233

一、单选题

1.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2.

罗马法之《查士丁尼法典》规定: 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 材料表明(  )

A.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查士丁尼法典》协调了奴隶与平民间的关系
C.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D.《查士丁尼法典》加强了奴隶主对平民的剥削

3.

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这表明自然科学在当时(  )

A.已经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C.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D.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4.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 作出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确保司法独立B.提高法官的专业水平C.提高法官的地位D.提高法官执法的公正性

5.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 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 哀启 ,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反映了当时天津(  )

A.文明简洁的葬礼成为主流B.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C.知识分子已抛弃纲常礼教D.中西文化产生碰撞和交融

7.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述,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

A.社会变迁的角度B.社会群体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D.现代化的角度

8.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9.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10.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

11.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深化了体制改革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冲破了思想樊篱

二、材料阅读

12.

一带一路 传承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丝绸之路精神。它不是中方一家的 独奏曲 ,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 交响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中国日报客户端《有关一带一路这是见过的最漂亮的图解》

材料三 马歇尔计划 从1948年开始执行,共有15个欧洲国家接受援助。到1951年底,美国共向它们拨款131.5亿美元。 马歇尔计划 解救了一些西欧国家的燃眉之急,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借此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 遏制共产主义 与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3

材料四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越来越朝着安危与共、荣损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迈进。 一带一路 顺应这一潮流,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想的是自己要过好、也要让别人过好,信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沿线国家既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也有搞资本主义制度的;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兰教立国的;既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有秉承东方理念的。 一带一路 致力于沟通这些差异,促进求同存异基础上的相互协调,发掘聚同化异带来的互补潜力,为建设共同发展的世界添砖加瓦。

——《人民日报》2015年2月13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的市场上能卖到每磅12两黄金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份额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3) 一带一路 构想提出后,有学者称它为中国版的 马歇尔计划 ,也有学者认为两者有本质区别。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说明两者的不同。(6分)

13.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 显学 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 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 人欲 ,又叫 物欲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 格物致知 之旨,即要求人要 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 民主意识 ,从而为他的 民本意识 突破儒家 民本思想 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 显学 的原因,儒家学说是怎样被 捧上独尊地位 的?(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4分)
(4)综上,说明儒家思想为什么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4分)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1)材料一是国共两党共同祭奠黄帝陵时中共方面的祭文。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时局,祭文表达了中共怎样的意愿?(4分)
材料二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昭和二十年八月十四日

——日本裕仁天皇《终战诏书》

(2)材料二中的 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 是怎样的?(4分)
(3)在《终战诏书》中,裕仁天皇认为日本发动战争和终战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认识与今天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有何关系?(6分)
材料三 惟公元二零一五年四月五日,……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培植绵绵民族之根,肇造煌煌文明之魂,德佑泱泱强盛之梦。……以史为鉴,慰祭国殇。讲信修睦,惠及万方。……彰显文化自信,光大华夏文明。两岸四地携手,共襄民族大同。……

——乙未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祭文

材料四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如今,清明公祭黄帝陵已经成为极具影响和强烈感召力的民族盛典,成为炎黄子孙宣示 民族认同、血脉认同、文化认同 的精神高地。乙未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仪式上接受采访的中国国民党荣誉副主席蒋孝严先生表示: 今年恰逢……周年,举行轩辕黄帝公祭典礼别具意义。

——中国日报网

(4)蒋孝严先生为什么说今年 举行轩辕黄帝公祭典礼别具意义 ?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