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7.2015届 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6 浏览数:155

一、单选题

1.

《文献通考》记载: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 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  )

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B.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C.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2.

《贞观政要》载: 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 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 太宗曰: 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材料表明(  )

A.唐朝君主权力明显加强B.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C.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D.太宗坚持法家思想治国

3.

对下图中所蕴含信息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
①粮食交易突破了地方市场的局限 ②长距离运销兴盛
③大一统的局面保障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④市场化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主流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4.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 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5.

下表是中国近代参加某一不平等条约签订的部分代表名单。该条约签订后(  )

大清钦命全权大臣便宜行事总理外务部和硕庆亲王;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大德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大臣穆默;大西钦差驻扎中华全权大臣葛络干;大英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萨道义;大日本国钦差全权大臣小村寿太郎;大俄钦命全权大臣内廷大夫格尔思……

A.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6.

下表是1895—1911年近代中国铁路修筑状况图。它反映出(  )

类别

比例

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

14

中国依靠贷款修筑的铁路

40

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

46

A.交通改善离不开外资输入B.国人对投资新式交通没有兴趣C.中国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D.中国铁路修筑权的大量丧失

7.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家坊的 协成店 驻地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信函,除对那些右倾悲观思想做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 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 的思想。该信函(  )

A.明确指出工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B.肯定了农民的历史作用和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C.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D.实际上否定了当时部分 倾领导人奉行的 城市中心论

8.

所谓 要式买卖 ……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 要式买卖 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 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 。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

A.保护私有财产B.注重形式规则C.最早的成文法D.保护贵族利益

9.

下面是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55 名代表身份构成情况表(代表具有多重身份)此表说明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代表具有哪一特征(  )

身份

拥有公债

从事土地投机

高利贷者和银行家

工商业家或船主

奴隶主

人数

40

14

24

12

15

A.单一性B.殖民地性C.地域性D.复杂性

10.

卢梭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寄给伏尔泰,请他评论,伏尔泰在回信中写道 在使我们都变得愚蠢的计划上面运用这般聪明灵巧,还是从未有过的事。读大作,人一心向往四脚走路。但是,由于我已经把那个习惯丢下60多年,我很不幸,感到不可能再把它捡回来了。 这说明伏尔泰(  )

A.运用进化论否定了卢梭的观点B.主张法律目前人人平等C.高度赞扬了卢梭书中的观点D.反对抛弃文明,返回自然的主张

11.

1954年教育部规定: 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 。其主要目的是(  )

A.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B.从语言上重构意识形态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12.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这段话不能说明全球化(  )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利大于弊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清乾隆六年(1741 年)全国大小男妇人口超过了1 亿4300 万;二十七年(1762年)为2亿零40余万;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则达4亿多。面对短时间内的 人口大爆炸 ,乾隆帝降谕: 各省丈量田亩及抑勒首(注:强逼自首)报垦田之事,永行禁止,违者以违制论。 又谕: 现今海宇户口繁滋,难以数计,如各省粮价,有增无减,即可为滋生繁庶之征,况人数既多,自地无遗利,安得复有未辟之旷土,广为耕种升科?若求可垦之地,则惟新疆、乌鲁木齐等处地土沃衍,尚可招徕屯垦。至于内地开垦一说,则断无其事!各省督抚一亦断不得以此为言。即或濒河沿海之区间有东坍西涨,其数甚微,只须地方官查明照例妥办。

——摘编自张研《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的产业革命使发展比较早、比较快、规模比较大的西欧城市成为吸纳人口渊薮,新增人数始终不能满足增长者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便在生存需求和国家法令驱使下,被城市吸纳为劳动力。18世纪末,英国联合王国的劳动力增加到580万人,超过总人口的一半,19 世纪初最初十年,又猛增到1835 万以上,英国人口占欧洲总人口的比例也从1800年的5.8%上升为1910年9.2%。这些庞大的新劳动力刺激了工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发展,同时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又推动了农业革命,使西欧摆脱了所谓的 旧生态体系的束缚 ,走出了人口周期性膨胀——衰减——膨胀——衰减的怪圈,自1750年以后,人口直线上升,不再有倒退。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此时期中英两国缓解人口增长压力方式的差异。(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期中英两国人口增长的不同影响。(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是摘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第八讲的目录

……

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

洋务运动不是一场迟到的运动

       以铁路为例:发展与稳定的取舍

       以轮船招商局为例:国营与民营的取舍

中日对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商人与知识精英在体制外会师

       立宪运动: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选择

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

其一,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

其二,从未设计财政、货币和土地改革

其三,洋务运动不是普惠性的经济振兴运动

其四,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 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 表现中任意一条的看法,或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看法或修改建议要明确合理,所阐释的理由从多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权,天皇家族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主要内容有:
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所授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设神祀、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实行征兵制,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改新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了以开元盛世的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根据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在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主要不同点。(9分)

16.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海上有三次英荷战争,陆上有旷日持久并席卷欧洲各国的 三十年战争 。各交战国在战争中不仅采用欺诈、偷袭等卑劣手法随意发动战争,而且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欧洲大地处处是尸骨遍野,断壁残垣。出于对上述状况的忧虑,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格劳秀斯指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参加战争应以正当理由宣战;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逐渐为欧美各国认可,并成为18世纪以后确立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的价值观念。(9分)
(2)指出格劳秀斯提出上述先进价值观念的历史条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