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8.2015届 广东省中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25 浏览数:189

一、单选题

1.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 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 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

A.有教无类B.学在官府C.私学兴起D.百家争鸣

2.

《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 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3.

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 推覆理尽,然后弹之 。这说明(  )

A.唐朝开元之后监察重证据推演B.捕风捉影是当时监察的特征C.弹劾皇帝是监察官的主要职责D.唐监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4.

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

A.老子B.李贽C.朱熹D.王阳明

5.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科目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说明科举制度越来越受重视B.是社会底层乐于接受的选官制度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D.从历代科目变化可看出用人取向

6.

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 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

A.进化论 为社会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变化不大C.变革救亡图存为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7.

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 多变 的典型,经常处在 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 的状态。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 多变 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在本质上体现了(  )

A.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C.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D.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

8.

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 另一种 反应的是(  )

A.鸦片战争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解放战争

9.

五四 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曾评价说: 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 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对他的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赞扬了 五四 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C.肯定 五四 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主张在民主法治原则下捍卫国家主权

10.

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 主义 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从 精英革命 转向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 平民革命 ,最早的是(  )

A.南昌起义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

11.

谭嗣同在《仁学》中指出: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以下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是(  )

A.秦政 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儒家思想是秦朝制度的思想基础C.荀学 指儒家思想道德体系D.谭嗣同反对专制主义与儒家思想

12.

副总理李先念说: 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 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B.三年自然灾害C.三大改造中存在着的左倾冒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

13.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 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 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

A.建国初实行 一边倒 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14.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历史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A.农村率先改革,城市改革处试点期B.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束缚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5.

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 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这说明(  )

A.罗马法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法律B.罗马法在近代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运用C.罗马法内容包罗万象且条理明晰D.罗马法的某些理念具有普世性的意义

16.

有一种文学流派,它反传统、反理性,代表作如《老人与海》、《等待戈多》。如果请你给这类作品配插图,插图的美术风格应与下列哪部作品类似(  )

A.《干草堆》B.《自由引导人民》C.《日出印象》D.《向日葵》

17.

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 地上(指社会)的平衡 ,又建立起 宇宙体系平衡 。有了对 地上的平衡 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 平衡 应分别指(  )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 日不落帝国 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18.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更有甚者还将总统告上法庭,1935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判决认为 非常形势并未创立或扩大宪法权力。……总统制定行业法规的权力是违宪的。 部分新政措施被取消。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作为抨击理由的是(  )

A.兴建田纳西水利工程B.颁布《紧急银行法》C.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D.销毁过剩农产品

19.

19世纪初的欧洲出现了一种 批判 主义 ,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并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 批判 主义 应该是(  )

A.人文主义B.自由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20.

某西方学者说: 1945年的和平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 该学者所说的 第三个意义 是应该是指(  )

A.世界经济发展趋向体系化制度化B.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C.欧美殖民主义势力的彻底退出D.美苏两国之间冲突与对抗的加剧

21.

下表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某段时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变化(单位:万两),请根据此表判断,X至Y这段时间应该是(  )

日本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X年输入总值

90000

3500

9600

520

2800

Y年输入总值

240000000

110000000

4900

150

0

A.1895—1912B.1914—1919C.1927—1937D.1945—1949

22.

20世纪90年代,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 新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B.苏联的解体使世界冲突的形式发生改变
C.知识经济 的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国家更容易产生冲突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使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

二、材料阅读

23.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波及全球的一种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它既是人类社会谋求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各国文明演进的方向。(17分)
材料一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以18-20世纪的史实加以论证。(5分)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而后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美国革命的首创在于……孟德斯鸠 以权力制约权力 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而后又通过革命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政治民主化。

——摘自马克垚等《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17—18世纪,英、美两国在推动本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有哪些政体的首创?(2分)列举两个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威胁到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大事件。(2分)
材料三 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 抗拒 接受 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 反现代化 反现代化 并不反对现代化)。……

——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3)19世纪中后期,中国 反现代化 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2分)关于这场 反现代化 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有人认为它是现代化的开端;有人认为它阻碍了现代化进程。你对此持哪种观点?并请你从运动的指导思想、经济影响、思想影响或结局等角度,简要说明你的观点。(6分)

24.

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 国有化 私有化 的争论。 国有 私有 ,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移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所有制的角度看,苏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4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 集体消亡 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哪些消极影响?(4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国有化的浪潮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5分)
(4)结合中、西方 国有化 私有化 的动态演变,谈谈你的认识?(4分)

25.

社会风尚是指在全社会所推崇倡导的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习惯,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 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材料二 宋初 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 ,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南宋时已不可遏制, 衣服之章,上下混淆 。……朱熹感慨: 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摘自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材料三 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 团龙、立龙 却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 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摘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思想激变,生活方式亦随之激变。这是一段 过激 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 民国范儿

——新周刊330期《陈丹青民国答问录》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这一风尚在商鞅变法后于秦国更盛,请结合所学指出其更盛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两宋时期社会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社会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中晚期怎样的社会风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风尚的主要社会原因?(4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民国范儿 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谈谈你对 民国范儿 的认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