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15年高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40 浏览数:106

一、选择题

1.

有学者认为:世界文明曙光的破晓在古代东方大河流域。下列古文明中不属于此范畴是(  )

A.古代埃及B.古代希腊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

2.

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缔结有效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 不名誉 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说明罗马法(  )

A.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B.将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C.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D.把诚信作为立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3.

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的诞生地,位于下图的(  )

A.①B.②C.③D.④

4.

历史学家将商代的历史视为 信史 的依据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青铜工艺日臻完善C.互证的文献与文物D.国家特征已经形成

5.

治国之大体有四: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四本者具,则帝之功立矣。 《袁子正书·礼政》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

A.尊儒抑法B.尊法抑儒C.儒法并用D.儒法对立

6.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董仲舒《深察名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

A.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7.

观察右列《古代佛教传播示意图》。其中,疏漏了最为重要的一个示意是(  )

A.从印度到西亚B.从中亚到北亚C.从中国到南洋D.从朝鲜到日本

8.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这句引自儒家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可用于(  )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戊戌变法

9.

宋太祖曾说: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他所说的 外忧 主要来自(  )

A.突厥B.匈奴C.契丹D.女真

10.

从宋朝开始,妈祖从渔民的守护女神变成了水手、海商甚至漕运行业的守护神,信奉的善男信女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源于(  )

A.商品经济的活跃B.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C.政府权力的分散D.辽宋西夏的对峙

11.

有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汉朝的内外朝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明朝的内阁制D.清朝的军机处

12.

某一时期,欧洲各地开始出现一种团体,成员需学习古代希腊哲学、基督教神学与人文学知识。后来,法学与医学逐渐成为重要学习科目。这些成员学成后多担任教师或进入政府及为教会服务,据此判断该团体是(  )

A.行会B.大学C.修道院D.皇家学会

13.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她统治时期鼓励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这一时期的统治也逐渐演变为(  )

A.等级君主制B.君主立宪制C.封建等级制D.君主专制

14.

史家评论某地的历史发展,指出:这个地方因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当地人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率先从中世纪转变到近代,创造出新的时尚。 某地 是指(  )

A.西班牙B.意大利C.英国D.法兰西

15.

从15世纪到18世纪,排巫运动席卷了欧洲大陆。排巫,就是镇压所谓巫婆巫汉的行动。1580年到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为狂热的时期,许多人被迫害至死,这说明(  )

A.需要提倡人文主义来破除神学控制B.宗教改革并没成功C.人的思想需要用理性来进一步解放D.社会习俗世世相传

16.

一位演说家称许:我们的政治体制最完美,政府由国王、贵族、平民三者组成,互相制衡,法律保障人人平等,以确保社会秩序,人民享有自由。这位演说家所说的体制最可能发生在(  )

A.五世纪的东罗马帝国B.八世纪的查理曼帝国C.十六世纪的法兰西王国D.十八世纪的大英帝国

17.

启蒙运动泰斗伏尔泰曾这样评论道: 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根本用意是在于(  )

A.称赞中国道家无为思想,抨击欧洲封建教会B.推崇中国儒家仁政思想,抨击欧洲功利主义
C.倡导中国墨家非攻思想,痛斥欧洲殖民扩张D.主张中国法家集权思想,反对欧洲君主专制

18.

法治 取代 人治 是走进近代文明重要的一步,确立了近代社会法律规范蓝本的是(  )

A.《十二铜表法》B.《汉穆拉比法典》C.《论法的精神》D.《拿破仑法典》

19.

现代工厂制度最早出现在(  )

A.毛纺织业B.棉纺织业C.交通运输业D.金属冶炼业

20.

美国内战前和俄国1861年改革前,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障碍是(  )

A.缺乏创新精神B.资金不足C.企业设备陈旧D.缺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

21.

某场战争结束后,战胜阵营主张:各邦人民不仅是邦的公民,也是联邦公民;邦政府未经法律程序,不得剥夺该邦人民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 法律程序 须由联邦政府制订。这场战争是指(  )

A.英国光荣革命B.法国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D.美国南北战争

22.

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该诗描述的历史现象是(  )

A.太平天国起义B.《南京条约》的签订C.鸦片战争的爆发D.清朝官员无能

23.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某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这里战争应该是指(  )

A.中英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24.

五四运动的斗士罗家伦曾说: 自从受了 五四 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 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5.

张海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 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下面依据这一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在工业化方面: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D.在均富化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2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里有这样两句话: 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陈独秀所要求的变主要是针对(  )

A.军事技术B.社会价值C.经济组织D.学校制度

27.

有一个时期,中国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很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氛,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文化、平民教育、新妇女等。这些期刊集中出现的时期应是(  )

A.洋务运动B.清末新政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28.

某地的居民原本遵循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生活规律,然而从某一时期开始,他们对于时间观念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精确起来。这一变化源于(  )

A.工厂与学校普及B.引进度量衡制度C.机械力取代畜力D.钟表行普遍出现

29.

甲午战争之后,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成为新式学堂及学会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它们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其创办人(  )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多以 中学为体 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30.

观察下列旧画报上的一幅图片新闻。这类新闻的绝迹距今至少已有(  )

A.六十多年B.八十多年C.一百多年D.二百多年

31.

古代雅典的法律原则规定, 奴隶应当处罚肉体,而对自由人却处财产刑 ,并且 妇女与没有公民资格的男子的证词仅适用于严重的刑事案件,奴隶仅在酷刑下的供词才能被采用。 这在实质上说明(  )

A.雅典民主只是城邦 公民 内部的民主B.城邦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 公民 资格
C.民主仅仅为拥有公民权的少数奴隶主所享有D.不在雅典 公民 之列便无权享受民主权利

32.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 田宅逾制 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汉武帝设刺史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地方豪族势力膨胀
C.中央加强地方管理并抑制豪强兼并土地D.地方豪强大户的存在已经威胁中央统治

33.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这意味着(  )

A.英国工业革命很快传播到法国地区,创造了新的工业方式B.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法国跟随其后建立民主政权
C.英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开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范例D.英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都推翻了本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34.

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接受奴化教育B.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向西方学习C.甲午战争的失败,知识分子受时势刺激D.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已经成为亚洲强国

35.

梁启超说: 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从不肯为历史而治历史,而必侈悬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 明道 经世 等。一切史迹则以供吾目的之刍狗(轻贱的工具),其结果必至强史以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坠地。 对这一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抨击讲求褒贬笔法的传统史学B.赞同道德作为历史判断的依据C.作史者应裁抑主观而忠于客观D.传统史学有严重的缺点应改革

二、材料题

36.

元老院的演变(13分)
罗马元老院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王政时代。在古代罗马历史上,这个由资深贵族和退任执政官组成的政治群体,曾经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发挥着它的特殊作用。但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在不断被弱化和虚化过程中,它失去了原有的中心地位。而元老院地位的演变过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
(1)举例说明罗马元老院在历史上发挥的 特殊 作用。(3分)
(2)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元老院的中心地位 不断被弱化和虚化 ?(8分)
(3)如何理解 元老院地位的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 。(2分)

37.

皇帝制度(12分)
资料一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在《封建论》中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 一己之私 ,却成就了 天下之公
资料二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在《明夷待访录》中批评皇帝是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以满足君主 一己之私
问题:
(1)针对中央集权制度,柳宗元和黄宗羲二人的看法有何差异?(4分)
(2)关于这个差异,你如何看待?(8分)

三、简答题

38.

宪法的制定(11分)
1787年《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首部成文宪法。美国在宪法制定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一、政府与国民的关系;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国家最高权力的配置与运作。试析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在美国《合众国宪法》中是如何解决的?(11分)

四、材料题

39.

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14分)
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注:数据来自于相关参考文献。和其他一切对历史上的经济数值之评估一样,相关的计算可能有些或者不全然准确,仅供参考。)
材料一

时间

区域 / 国家

GDP总量

百万美元

GDP 比例

世界百分之 (%)

1

汉平帝元始元年

26 820

262

罗马帝国

22 000

215

西欧

11 115

108

1000

宋真宗咸平三年

辽圣宗统和十八年

26 550

227

西欧中世纪

10 165

87

问题:
(1)结合所学,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4分)
材料二

时间

区域 / 国家

GDP总量

百万美元

人均GDP

GDP 比例

世界百分之 (%)

1500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61 800

600

25

英国

2 815

714

11

1600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96 000

600

292

英国

6 007

974

18

1700

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

82 800

600

223

英国

10 709

1250

29

问题:
(2)观察中国与英国在1500—170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状况,试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三

时间

区域 / 国家

GDP总量

百万美元

人均GDP

GDP 比例

世界百分之 (%)

1820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

228 600

600

329

法国

38434

1135

55

英国

36 232

1706

52

日本

20739

669

3

德国

26349

1077

38

美国

12548

1257

18

1870

大英帝国

265000

241

清穆宗同治九年

189740

530

172

英国

100179

3190

91

美国

98 374

2445

89

俄罗斯帝国

83 646

943

76

法国

72 100

1876

65

德意志帝国

71 429

1839

65

日本帝国明治时代

25 393

737

23

1913

大英帝国

570 406

211

美国

517 383

5301

191

中华民国

241 344

552

89

德意志帝国

237 332

3648

88

俄罗斯帝国

232 351

1488

86

英国

224 618

4921

83

英属印度

204 241

673

76

法国

144 489

3485

53

日本帝国大正时代

71 653

1387

26

问题:
(3)观察材料三,阐述1820至1913年间数据变化的特征和原因。(6分)

40.

山东问题之大警报(25分)
关于五国暂管青岛之议,以外交上急遽之变化,未必能见实行,本社昨已报告。兹确闻某方面接到巴黎紧要可靠消息,言意大利之出和会,我国外交大受其恶影响。因意国如不出会,则日本之态度尚不敢过于强硬,亦不敢轻言脱离和会以要挟也。自意大利有此一举,日本乃声言如不彻底其所主张,即将仿照意大利之办法。美总统与英法等对于意国之出会已极感其困难,今见日本态度如此,则和会殆有动摇之虞,山东问题或将因此而生极大之变化。明知日本利用机会,而三国不能不有所踌躇。至日本最近所藉口者,为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间二十一款及去年九月之中日协定,此种条约如不废除,日本即永远据为外交口实。一方又有可惊之消息,英法因山东问题其先亦与日本订有密约,故英法虽明知日本之野心欲对我国有所尽力,然为条约所束缚,亦甚难于为力。我国代表奔走呼号,请求各国支持正道,亦已力竭声嘶。国内若再无一致之精神以对外,则此次外交之失败殆足以亡国云。

——1919年5月1日天津《大公报》

问题:
(1)报道中 山东问题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概述报道中 山东问题 变化的缘由。(8分)
(3)你如何看待《大公报》对 山东问题 的报道?(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