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试题8]〖名题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30 浏览数:125

一、单选题

1.

(2011·河南焦作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社论提出 湖北省红安县土质瘠薄,生产条件不好,今年平均亩产也达到834斤,比1952年增长了一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量增产地区,有的是十分贫瘠的,在那里能够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 。材料反映了(  )

A.这种目标有利于经济的稳步发展B.当时经济建设的要求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C.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创造条件发展农业D.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盲目冒进,追求高速度的倾向

2.

(2011·湖南四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新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同志(1956年10月生)兄妹五人,他们的名字很特别,分别叫令路线、令政策、令方针、令计划、令完成。据令计划的二哥令政策(十七大代表、山西省发改委主任)向记者透露,他们的父亲当年特别喜欢看报纸,他们出生时,父亲就地取材,在报纸上找一些当时见报率较高的词汇如路线、政策、方针等来为他们取名。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①他们都是高干子弟    ②他们出生的年代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③他们的名字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    ④他们都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

3.

(2011·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957年11月,毛泽东曾提出要在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北戴河会议正式决定并公开宣布1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号召全党全民为此奋斗,开展空前规模的大炼钢铁运动。全民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  )
①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②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经济规律  ④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

4.

(2011·安徽名校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上时常会出现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下列与此相符的是(  )
①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  ②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③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新航路的开辟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

5.

(2011·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四次月考)每逢元旦,《人民日报》都会发表一篇辞旧迎新的社论,即元旦社论(也称 元旦献辞 。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权威性,敏锐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下列是某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元旦献辞标题,其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

A.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B.1958年——《乘风破浪》
C.1978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D.1984年——《勇于开创新局面》

6.

(2008年苏、锡、常、镇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二)我国在制订 二五计划 的目标时,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从中可以看出 (  )

修改方案提出时间

粮食产量亿斤

棉花产量万担

钢铁产量万吨

1955年夏第一方案

4600

4300

1100

1956年初第二方案

6400

7000

1500

1956年夏第三方案

5000

4800

10501200

A.三个方案都是不可行的B.三个方案都是可行的C.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D.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

7.

(2011·广州高三调研测试)春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春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春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状况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B.万里山河归人民 五亿群众庆新生C.斧头开辟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D.抗战胜利一元复始 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8.

(2011·安徽合肥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 历史阐释 历史现象 历史结论 的区别问题。 历史结论 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 历史结论 的是(  )

A.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B.一五计划 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为了克服国内危机,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D.在2008年总统选举活动中,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新一届总统

9.

(金山中学08-09上高三摸底考试)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10.

(2011·北京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图是中国《1956到1965年粮食生产变化曲线图》,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有(  )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试题8】〖名题分解〗

A.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五 计划、中共 八大 C.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 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11.

1956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提出: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表明党(  )

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 倾思想B.确立以发展农业为中心的经济方针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D.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2.

(2011·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 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 ,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 走资本主义道路 ,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  )
①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
②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③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④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3.

(2011·深圳高三第三次测试)1952 年底至1956 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落后生产力与先进社会制度的矛盾

14.

(2011·河南郑州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下表反映了1979—1981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

266

321

413

1980

272

343

385

1981

288

367

345

A.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村生产力B.我国模仿苏联模式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苏联撕毁中苏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影响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D.国家调整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关注民生

15.

(2011·黑龙江 五校联谊 高三期中考)十年动乱给共和国带来严重损失,我们从中得到的最深刻教训是(  )

A.千万不要以阶级斗争为纲B.要民主不要集中,防止出现个人崇拜C.一定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D.坚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6.

(2010·山东威海高三第一学期检测)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是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的。其中 不折腾 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7.

(2011·郑州五校高三期中联考)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试验田,他问党委书记 亩产可以打多少? 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 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 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B.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特别重视,提出 以粮为纲
C.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了正确的认识D.人们为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

18.

(2011·泰州中学高三期中考)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说是重农主义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以粮为纲 要实现农业机械化 等,都是他提出来的。然而 文革 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 粮荒 。在 文革 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 粮荒 的原因不包括(  )

A.计划经济体制影响B.文化大革命 冲击C.人民公社体制束缚D.大跃进 运动开展

19.

(2011·广东六校高三二联)2010年9月6日,胡锦涛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 ,“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 胡锦涛所说的党的基本理论不包括(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 的理论D.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的理论

20.

(2011·广东六校高三二联)下表主要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   

钢产量

原煤产量

发电量

机床产量

食品加工

纺织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年增长率

60%

1970%

3520%

354%

870%

750%

370%

470

 

A.建国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B.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协调发展
C.一五计划钢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D.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21.

(2011·宁波效实中学高三期中考)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 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22.

(2011·山东实验中学一测)图中所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于清末和1949年的两次大发展均得益于(  )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试题8】〖名题分解〗

A.政府的支持B.有利的国际环境C.科技的进步D.实业救国 的思潮

23.

(2011·广东五校高三二联)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 一五 计划D.发动了 大跃进

24.

(2011·安徽省百校论坛一联)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了 人祸 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人祸 指的是(  )

A.长期战争的破坏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C.经济建设上的 倾错误D.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

25.

(2011·北京日坛中学高三摸底考)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 ,横批 综合平衡 。这是周恩来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的通俗注解(  )

A.一化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初级阶段党的总路线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26.

(2010·广州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 先抓吃穿用 ,下联是 实现农轻重 ,横批应是(  )

A.一化三改B.综合平衡C.多快好省D.以粮为纲

27.

(2011·温州高三八校联考)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 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  )
革命委员会 的广泛建立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④ 一五 计划的实行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②④

二、材料阅读

28.

(2011·盐城高三摸底考)(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然国际因素和总的意识形态倾向无疑地使中共领导人接受苏联模式,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却是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切的使命感,……以及苏联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有的唯一榜样,决定走苏联的道路几乎是势在必行的。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时,国家的新领导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可是到1957年,中共的领导人可以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1949年以来的一段时期。……这个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即使是适度的、但也是显著的提高;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中决定中国走苏联模式的 国际因素 是什么?概要回答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思想有何新的发展? (2分)
(3)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的重要启示。(1分)

29.

(2011·郑州五校高三期中联考)(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 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请回答
(1)在向 先生 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2分)
(2)建国后为了 后来者居上 ,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4分)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分)

30.

(2011·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三)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 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诸多因素。(4分)
(2)举两例说明封建国家是如何关注这一阶层存在的,并据材料二分析封建国家为什么要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史上的中国和英国结束小农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和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