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试题7]〖名题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8 浏览数:132

一、单选题

1.

(2010·湛江高考一测)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 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赶上英国而奋斗 人民公社万岁 等口号。产生这种 狂热 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B.抗美援朝 胜利C.倾错误影响D.三大改造完成

2.

(2010·苏北四市高三二模)下图呈现的是北京市民使用的购货证和购粮证,票证的流行说明我国当时 (  ) 
①实行计划供应体制  ②日常生活用品短缺  ③购销矛盾非常突出  ④城乡差别逐步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

(2010·成都毕业班二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指导思想有(  )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②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④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

(2010·山东济南年一模)标语、口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标语、口号(  )
①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A.①④③②B.②③④①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

5.

(2010·广东揭阳高考一模)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6.

(2010·江苏南通高三二模)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19511965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  单位:% 

年 份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

1951—1955

10.8

11.3

13.1

1956—1960

9.1

9.0

10.4

1961—1965

8.5

6.6

8.6

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B.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7.

(2010·北京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 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以下成为 后来者居上 直接表现的是(  )

A.社会主义的改造运动B.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开展 反右倾 斗争D.在全国发动了 文化大革命

8.

(2010·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统一测试)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陈云曾发表讲话说: 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 与陈云的观点相适应的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的实行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9.

(2010·烟台高三三月月考)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0.

(2010·广州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 先抓吃穿用 ,下联是 实现农轻重 ,横批应是(  )

A.一化三改B.综合平衡C.多快好省D.以粮为纲

11.

(2010·山东潍坊届高三一模)中国历史上 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这场运动 这场运动 是指(  )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

12.

(2010·苏州五市三区高三期中考)有位名人曾放言: 九十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一千公斤,这不是梦想,是我的理想。 (  )

A.这是 大跃进 时的口号B.这是类似于 大跃进 浮夸风的口号C.利用航天技术才能够实现D.这是新科技条件下水稻杂交的新目标

13.

(2010·山东威海高三第一学期检测)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是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的。其中 不折腾 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4.

(2010·年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图反映的是1956到1965年间我国(  )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试题7】〖名题分解〗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15.

(2010·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1952年7月,在陈云的主持下, 一五 计划第一草稿完成。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156项工程)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之为 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 。关于该计划的制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将国家安全放在首要地位B.充分考虑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
C.既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地区布局平衡D.其不足之处是一切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

二、材料阅读

16.

(2010·安徽马鞍山高三一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依据材料,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二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四千六百多万公顷土地。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6分)
材料三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试题7】〖名题分解〗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试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和意义。(8分)
材料四 长期贫困的安徽凤阳县,在 文化大革命 时,人们口粮不够吃。有人编了一段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 生死契约 我分田到户、每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岗村18户农民为什么要 分田到户 ? (6分)

17.

(2010·南京高三三模)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 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 经济建设实践 主要是指什么?(4分)
(2)材料二中 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2分)

18.

(2010·潍坊适应性训练)(节选历史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演进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天论》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指出其产生的原因。(4分)

材料二 20世界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改造自然、的宗旨深入人心,特别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人定胜天改天换地愚公移山等成为出力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响亮的口号。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2)怎样评价材料二中 人定胜天 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 人与自然 关系的认识。(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