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汕尾高三第一次摸底)通货膨胀,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它对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一把
“双刃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欺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
材料二 法币发行与物价指数表
——摘自刘克祥、陈争平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46—1948年国统区产生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0分)
材料三 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据《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材料四 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
”
“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3)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物价变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