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试题12]〖2013最新模拟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2 浏览数:154

一、单选题

1.

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

A.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B.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
C.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D.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

2.

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 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 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  )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②铸造业兴盛  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居民重视风水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 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4.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明朝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明朝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对外经贸交流的多种需要B.反映了中国各民族间联系加强C.为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D.体现当时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

5.

在古代的中两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 名片 :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艮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占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6.

反映秦统一的《复活的兵团》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 国标 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 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对上述材 料释读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7.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 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 指的是(  )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手工业

8.

(河南省漯河市2012届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明史》记载: 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以上材料表明(  )

A.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B.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江西是全国制瓷业中心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9.

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是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10.

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 一条鞭法 的推行。前者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 操资无算 的富商大贾 亦以无田而免差 。上述政策的实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C.明代商人地位提高D.工商皆本 思想产生

11.

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 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日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日忙工。 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二、材料阅读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政府垄断了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人民所必须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和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特权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模式的利与弊。(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