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17]〖2013最新模拟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34 浏览数:103

一、单选题

1.

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古时国家大事祭祀。《汉书·高帝纪下》载: 又加惠于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 高帝此举(  )

A.体现了以农立国的思想B.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D.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

2.

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从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

A.商代已经出现牛耕B.春秋末期,可能出现牛耕C.春秋末期,可能出现马耕D.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普遍使用

3.

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 牛王会 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4.

根据考古报告,在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器农具中,锄和铲在数量上最多。据此推测,当时(  )

A.冶铁业已成为手工业最重要的部门B.铁农具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C.牛耕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应用D.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5.

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是农业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古代中国农业由牛耕代替耒耜大约开始于(  ) 

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时期

6.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

7.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8.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 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 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9.

(2013·山东德州高三)《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私田开始出现  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 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耕作方法示意图。这一耕作方法始于(  )

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明清

11.

如图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民使用四齿钥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

A.铁器开始使用B.注重精耕细作C.牛耕尚未推广D.仍旧刀耕火种

12.

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 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

13.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下列图片说明了(  )

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B.经营方式的个体化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D.灌溉工具的多样化

14.

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 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 可见, 集约化农业 的主要特征是(  )

A.自给自足B.广种薄收C.集体耕作D.精耕细作

15.

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  )

A.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C.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D.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16.

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17.

近年河南省发掘的9000年前贾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表明(  )

A.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区B.当时南方的稻作推广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
C.当时本地先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D.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18.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19.

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20.

《荀子·富国》认为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21.

《汉书·元帝纪》载: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中华民族的 安土重迁 思想根源是中国古代(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巩固统治的需要C.儒家思想的影响D.农耕经济的发展

22.

昼出耘天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里所反映的经济形式是(  )

A.刀耕火种B.集体协作C.小农经济D.庄园经济

23.

《淮南子》记载: 故神农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24.

宋代民谚称 苏湖熟,天下足 ,明代中后期则称 湖广熟,天下足 ,民谚的变化实际上折射了(  )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江浙地区的经济衰退C.湖广经济超越了江浙D.江浙经济结构的变动

25.

《陆游集》: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反映了(  )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B.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C.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D.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

26.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有 (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比例

人口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3025541

62.9%

1122476

37.1%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  ②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③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7.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28.

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后都城(  )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17】〖2013最新模拟分解〗

①交通运输比较便捷   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保持一致 ③逐渐东移近海   ④明成祖迁都的北京缺点是远饷近虏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9.

《三国志》载: 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B.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C.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

二、材料阅读

3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摘自《中华文化史》(上)

(1)材料一中,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依据材料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4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 中国掌握了某些基本的生活艺术时,西方仍然对此浑然不知。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大工业的兴起……

——H. R.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工》

(1)材料一中 经济体制 指什么? 大工业 打破这种平衡 给中国社会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

32.

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它的变化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变迁。(8分)
材料一 唐代麦的地位逐渐上升。唐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宋代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占城稻的引进,使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 黑灯瞎火 的景象。宋代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此时不但出现了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等著名风味食品,而且还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装。

——《浅谈古代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宋时期人们饮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8分)

33.

养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 唐玄宗即位后下《禁屠杀马牛驴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

——乜小红《略论唐代民间养牛业的兴盛》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牛的主要用途。(4分)

34.

世界历史主要探讨和阐述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4分)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