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6.2015届 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4 浏览数:296

一、单选题

1.

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 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2.

《宋史·职官志一》: 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

A.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B.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C.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D.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3.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 离心现象 ——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

4.

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这可用来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D.国民革命的仓促性

5.

1936年,胡适在《大公报》发表文章称 五年的忍辱不战,所求的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张学良忽然造反了 。胡适评论的是(  )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抗日战争D.重庆谈判

6.

梅州市蕉岭县丘逢甲故居外墙上写有一条标语 让钢花开遍蕉岭,让铁水全县奔流。 这条标语最早可能书写于(  )

A.1953年B.1956年C.1958年D.1979年

7.

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些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 指的是(  )

A.恢复 双百 方针B.恢复高考制度C.改革开放D.科教兴国战略

8.

他们的公民可以在聚会时提出驱逐某一位影响其制度的官员,也可以罢免当时的政府,立刻更换执政团队。 下面的描述与此相符合的是(  )

A.罗马的法律制度保障了公民的权利B.真正的民主是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C.直接民主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特色D.欧美代议制度确保了公民广泛的权利

9.

瑞士牧师慈运理(UlriCh Zwingli)(1484~1531)将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苏黎世当地语言;后来,苏黎世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1525年苏黎世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慈运理是民族英雄B.人文主义逐渐深入人心C.宗教改革取得初步成果D.启蒙运动冲击传统教权

10.

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的政策,一些人就讥笑他抄袭了一本书,另一些人称他以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这 一本书 可能是(  )

A.《人权宣言》B.《共产党宣言》C.《国富论》D.《社会契约论》

11.

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到: 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C.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利益被忽视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

12.

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 从古至今,一个强国领头的 联盟 ,不过是另外一个形式的霸权而已。 可以作为例证的联盟是(  )

A.华约B.欧盟C.亚太经合组织D.联合国

二、材料阅读

13.

外语在近代中国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古代中国

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hù)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自甘堕落。

近代中国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现代中国

第一阶段

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1952年明确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打破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搬掉放在我们发展中苏友谊大道上的一座大山。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更加直接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可以使我们祖国更加速向社会主义前进。我们学好了俄文,就可以更加促进两大民族的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大民族的友谊和合作。”

现代中国

第二阶段

1978年底,《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1862年前后清政府开始了一场什么改革?1904年后学习日语人数显著增加的原因是什么?(9分)
(3)材料中现代中国两个不同阶段 外语热 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怎样的变化趋势?(8分)

14.

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 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 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1571—1641年)认为一个 国家可以致富 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 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 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 新世界的主人 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 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 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 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1)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是哪一个国家?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