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人教版】(试题5)〖名题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4 浏览数:127

一、单选题

1.

(2011年1月福州高级中学高一期末15题) 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 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抗日战争胜利B.新中国成立C.香港回归D.澳门回归

2.

(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23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出台的背景是(  )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②世界形势缓和,战争威胁消失
③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国两制 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

3.

(2011年1月南京模拟10题)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 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 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中央政府的支持B.一国两制 的保障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D.投资环境的好转

4.

(2011年4月琼海市模拟7题)2009年11月10日, 台湾江苏周 暨首届台功经贸合作论坛在台北揭幕。此次江苏代表团访台,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台采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② 一国两制 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
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

(2011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9题)1992年10月,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 九二共识 ,其主要内容是(  )

A.海峡两岸均坚持 一个中国 的原则B.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C.和平统一台湾D.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

6.

(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14题)在政治对话和论述中加入诗词,这是中国一个从政的传统。以下这些诗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20世纪下半期某次会谈进展的情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次会谈是(  )

A.1937年国共谈判B.1945年重庆谈判C.1949年北平和谈D.中英香港问题谈判

7.

(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16题) 一国两制 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思想精髓是(  )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团结一致D.祖国统一

8.

(2011年1月福师大附中高一期末28题)2008 年8月8日,在 29 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华台北代表团的入场引起了全场观众的欢声雷动。 中华台北 这一名称的使用从本质上表明(  )

A.台湾方面认同 一个中国 的原则B.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一个独立的政权C.台湾以独立身份加入了国际奥委会D.台湾方面已接受了 一国两制 构想

9.

(2011年1月福师大附中高一期末29题)邓小平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香港问题的解决。 一国两制 的核心问题是(  )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10.

(2011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8题)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最主要的国际意义在于(  )

A.一国两制 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B.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C.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D.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政治能力

11.

2015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6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构想C.重申 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12.

(2011年2月济南市调研17题)毛泽东曾说: 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 中共 高明些 的表现有(  )
①工农武装割据  ②一国两制  ③大跃进运动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3.

2008年11月3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应海基会董事长长江丙坤邀请,率团访问台湾。访台间,签署了四项协议,有力促进了两岸直接 三通 三通 指的是(  )

A.通邮、通航、通商B.通邮、通航、通电C.通邮、通路、通商D.通信、通电、通路

二、材料阅读

14.

(2011年4月赣州十一县联考40题)城市的发展尤如一本书,每一页都记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7分)
以农立国 的农耕时代,景德镇素以手工业发达而著称。
材料一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土宜于陶。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因改名景德镇。瓷器生产分为和土、澄泥、造坯、过刮、汶水、打圈、过釉、入匣、满窑等工序, 共计一环工方,过手七十一,方克成器
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四方远近事陶之人,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万历年间(1573—1620年), 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工

——选自《景德镇陶录》《明清经济及中外关系》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原因。(10分)
伴随着1?8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近代城市也随之发展起来。
材料二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第一条运河开工兴建。1776年运河延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该城的棉纺厂在1802年有52家,1809年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10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东京社会风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新政府实施以西方国家为榜样的政策,动员国人学西方。很快,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制度、思想观念连同生活习俗纷纷传入。政府制定了行为规范条例,通过天皇 垂范 和媒体的宣传倡导,要求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逐渐 欧化 。……随后,政府颁布法令,废除武士特有的象征身份等级的发型和佩刀特权,即宣布? 断发脱刀 。1883年在东京银座大街建成英式建筑 鹿鸣馆 ,馆内有18个西洋式活动厅,用于招待西人和本国达官贵人,举办的所有社交活动均按西方仪式。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瓦斯路灯格外引人注目。这个时期,画家放弃了自己民族风格,民族音乐让位于贝多芬、瓦格纳,连日常生活方式也会全盘学西人。人们争穿洋服,食牛肉,以为时髦;官员着礼服,佩绶带,俨然洋人。一时间, 欧化 铺天盖地。福泽谕吉描绘当时的情景,称欧美文明 如火燎原,旧文明一扫殆尽

——摘编自马克思《世界文明史》

(3)结合材料三中日本东京所发生的变化,指出日本 新政府 推行的相关政策,并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11分)
材料四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以蓬勃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深圳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重要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