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创新设计》检测·知能升级 第十二单元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同步测试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20 浏览数:136

一、选择题

1.

(2013·桂林模拟)1963年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集会演讲时大声疾呼: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以人种,而是以其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 你知道出现不同人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A.与各自的智力有关B.各自的祖先不一样C.不同的自然条件影响的结果D.与各自的体质有关

2.

下列选项,不符合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这一选题的是(  )

A.金字塔的国度B.奴隶主民主政治的高峰C.种姓制度的产生D.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3.

以下是古代罗马发展线索,横线处应该填(  )

A.君士坦丁堡B.伊斯坦布尔C.拜占廷帝国D.神圣罗马帝国

4.

世界三大宗教按产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C.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D.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5.

某校九年级开展 古希腊——西方文明之源 主题探究活动。下列与此主题无关的是(  )

A.《天方夜谭》B.浮力定律C.《俄底浦斯王》D.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

6.

(2013·福州中考)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它位于(  )

A.黄河流域B.尼罗河流域C.两河流域D.印度河流域

7.

(2013·江西中考)右边是某文物的图片(局部)对该文物上的文字进行解读、研究可以了解(  )

A.古巴比伦奴隶制度概貌B.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C.欧洲封建等级制的形成D.阿拉伯人对世界的贡献

8.

宁宁编写了一部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

A.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B.婆罗门主持祭祀活动C.吠舍担任官吏在办案D.吠舍在农田里劳动

9.

(2013·厦门模拟)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兴起的共同原因是(  )

A.交通便利,商业发达B.位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C.城市兴起较早D.统一局面出现较早

10.

古代社会里,曾有一个国家开出了一枝民主之花,你知道这个国家是(  )

A.斯巴达B.雅典C.古印度D.古埃及

11.

(2013·安徽中考)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这一时间大致位于以下年代标尺中的(  )

2014版《全程复习方略》检测·知能升级 第十二单元

12.

下列关于大化改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物:孝德天皇B.学习对象: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C..地点:日本D.后果: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13.

读下图:该图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现实,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教权高于皇权B.皇帝是由教皇任命的C.神权凌驾一切D.教皇和教会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14.

(2012·孝感中考)1453年,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盛极一时的帝国灭亡的教训启示我们(  )

A.要以排外的心理对待外来文化B.开放宽容才能繁荣,保守狭隘必将衰落C.走向辉煌后必然走向灭亡D.只有扩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15.

亚历山大的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这说明(  )

A.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战争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D.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16.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七百多年前来到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无疑是位先驱,反映他经历和见闻的著名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被称为世界一大 奇书 。这部 奇书 是(  )

A.《马可·波罗行记》B.《天方夜谭》C.《奥德赛》D.《荷马史诗》

17.

八年级(1)班正在探究与世界三大宗教相关的专题,其中一个小组运用比较法,列出了它们的相同点,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A.产生的地区相同B.都信仰耶稣C.产生于同一时期D.教义基本相同

18.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们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自都形成了严格的宗教教规。以下对宗教活动的描述符合教规的是(  )

A.基督教徒在教堂里诵读《古兰经》B.伊斯兰教徒在寺庙里拜佛C.佛寺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塑像D.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里供奉

19.

下图建筑物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它的名称是(  )

A.巴黎圣母院B.金字塔C.巴比伦的 空中花园 D.麦加大清真寺

二、材料题

20.

暴力冲突与和平往来共同贯穿于人类历史过程的始终,相互交织建构了不同文明的乐章,促进了古代文明的交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表:

史 实

文明交往与传播方式

亚历山大东征

暴力冲撞

和平往来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2)你赞赏文明传播与发展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