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14年高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40 浏览数:89

一、选择题

1.

下图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平面图,由此可以直接推测出古姜寨人已开始(  )

A.采集渔猎B.驯养牲畜C.栽培谷物D.聚族定居

2.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秦朝(  )

A.横征暴敛B.宫廷争斗C.沿用旧制D.滥发民徭

3.

夏禹有德才能铸九鼎,桀无德而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上述文字反映的观点源自(  )

A.儒家学说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礼乐思想

4.

结束下图所示政治局面的历史事件是(  )

A.赤壁大战B.曹丕建魏C.孙权称帝D.西晋灭吴

5.

下列历史事项标志着贵族政治体制被打破的是(  )

A.废除世卿世禄制度B.吴楚爆发七国之乱C.战国实行军功授爵D.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6.

独尊儒术 的内涵包括(  )
①注重改正朔易服饰的礼仪制度 ②推行民本思想指导下的限田政策
③采纳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积极建议 ④重用礼法兼顾之人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7.

普曰: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则天下自安矣。 下列属于 奇巧 内容的是(  )

A.内朝B.政事堂C.三衙D.行省

8.

南宋三大外贸港口中成为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口岸的有(  )

A.1个B.2个C.3个D.0个

9.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军机处 格局中,军机处独掌大权始于(  )

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

10.

结束下图所示分裂局面的历史人物是(  )

A.嬴政B.刘邦C.刘秀D.杨坚

11.

中国近代史上以宗教名义组建的武装力量是(  )

A.太平军B.湘军C.义和团D.新军

12.

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这是中国外交家顾维钧在某一外交场合发出的声音。该场合是(  )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开罗会议D.波茨坦会议

13.

如果按企业功能分类,下列单独成类的中国近代企业是(  )

A.轮船招商局B.江南制造总局C.开平矿务局D.继昌隆机器丝厂

14.

造成 士林争讲西学,官绅竞相议政 局面的事件是(  )

A.设立总理衙门B.举子公车上书C.发表《天演论》D.颁布明定国是诏

15.

下列人民军队佩戴过的袖标出现的历史先后顺序是(  )

A.1234B.2314C.4231D.2413

16.

下图日历所示时间可以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开始的标志。该历史时期是(  )

A.抗美援朝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文革 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17.

崔永元近期称,他可能不会再主持节目了,将转向 口述历史 。下列最适合其工作对象的历史事件应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抗日战争

18.

早期人类社会,无论东西方都曾出现过 小国寡民 的治理状态。以下与 小国寡民 概念相关的是(  )
①老子心向往之的理想社会模式 ②秦始皇推崇法家意图的体现
③罗马法系不断完善的历史依据 ④雅典民主制形成的重要条件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④D.③④

19.

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 这一现象普遍出现在(  )

A.希腊古典时期B.罗马帝国时期C.中世纪的欧洲D.16世纪的意大利

20.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说 政府的种种罪恶所造成的所有政治反对精神,既然不能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就只能潜藏在文学之中,而作家已成为旨在推翻国家全部社会政治制度的强大政党的真正首领 。这反映托克维尔(  )

A.主张言论自由B.反对君主制度C.否定精神作用D.主张学习美国

21.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的存废,英国人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王和 进口 国王的不同选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国王处于 统而不治 的虚君地位B.体现出英国政治体制缺乏民主传统习惯
C.反映了 君权神授 君权民授 取代D.反映了英国民主政治不断选择完善的过程

22.

以下关于1625年英国《垄断法》的评述准确的是(  )

A.产生于君主专制时期的一部法律B.产生于君主立宪时期保护专利的法案C.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后的一部法律D.产生于工业革命后政府制定的社会立法

23.

罗丹曾面对卢梭的塑像发出感慨 他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 罗丹所指 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 是(  )

A.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B.倾向 自由、平等、民主 ,反对君主政体
C.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推翻了古代以来诸多定律及学说D.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不轻易接受各种教条

24.

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 结尾的简短一章 喻指(  )

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25.

关于第一次西航用费的确切数字已不可能得到,但是根据各种线索和迹象估计,总数大概是200万马拉维迪。伊莎贝拉曾打算把她的王冠上的珠宝换钱,……哥伦布在这桩事业中自己筹措了25万马拉维迪,不足的数目大概是从国库预支的。 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得到了西班牙王室支持B.由垄断性贸易公司组织C.受到宗教改革运动影响D.导致大量财富流入欧洲

26.

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18世纪以后的工业革命,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这是因为(  )

A.它推动产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B.它开启世界向着整体性发展的序幕C.它促使了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转型D.它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7.

某文献指出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即集中在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此文献是(  )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共产党宣言》D.《联合国家宣言》

28.

下面是《美国、欧盟、日本部分经济数据(1999年)比较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  )

地区

国家

世界20强国公司占有数量

进出口贸易世界份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外汇储备中拥有的货币量

出口

进口

美国

7

12.7%

18.8%

美元占66%

欧盟

6

39.1%

37.6%

欧元占12.5%

日本

7

7.5%

5.5%

日元占5%

A.美国稳居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B.欧洲恢复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C.日元取得与美元相抗衡的地位D.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特征

29.

“?1.世界分享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 、“ ?2.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准入的红利 、“ 3.世界分享了中国降低壁垒的红利 。这是一篇文章的三部分的标题,由此判断,这篇文章的总标题最可能是(  )

A.《 开埠 170年,上海走向世界》B.《 入联 40年,中国在长大》
C.《 改革开放 30年,世界跟着变》D.《 入世 10年,世界得到了什么?》

30.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 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

A.实施马歇尔计划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1.

2011年3月28日,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史学界对 司母戊鼎 内壁铭文的重新解读正式更名为 后母戊鼎 。其依据和方法最主要的是(  )

A.比照二里头遗址文物B.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C.与同期青铜铭文对照D.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

32.

马丁·路德曾经说过: 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马丁在此所说的 第三者 指的是(  )

A.教皇B.教士C.教会D.领主

33.

明代沉船 南澳一号 发掘引起社会关注,某班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 海禁 政策

34.

1869年《教会新报》报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社会虽已开放但思想比较保守C.旧的习俗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的医学知识

35.

据蒋孟引《英国史》载:1935年,英国棉纺织业18岁以下的童工有9.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43.3%;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1839年,在英国的419560名工人中,除了23%是成年男工外,其余都是女工和儿童。这一记载表明(  )

A.女工与童工的用工成本相对低廉B.资本家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C.成年男工独立意识增强觉醒较早D.工业革命带给英国广泛就业机会

二、材料题

36.

商鞅变法(15分)
材料 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商君列传》(节录)

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思想主张?(5分)
(2)你认为商鞅变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10分)

三、简答题

37.

天下分合之因素(12分)
阅读《三国演义》,自然会联想起罗贯中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的说法,这是文学家笔下对某一时期社会演进的直观描述。其实,天下分合有其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试从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论述隋的统一。(12分)

四、材料题

38.

战争与和平(10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对战争责任认定有什么不同?(2分)
(2)国际社会对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的处理分别造成了怎样不同的影响?(6分)
(3)谈谈你对联合国通过《纽伦堡原则》的认识。(2分)

39.

欧洲人的观念(13分)
材料一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问题:
(1)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概述欧洲人思想观念所发生的变化。(7分)
材料二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1973年,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欧共体。
(2)材料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欧洲人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简述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5分)

40.

清末民初廿年(25分)
材料一 1901年—1911年的清王朝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颁布 预约变法 上谕;
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负责变法事宜;
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发谕旨,推出一系列 新政 举措,涉及教育、官制、刑律等各个方面,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1904年起,一些官员纷纷奏请立宪;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后采纳五大臣意见,实行 预备立宪
1906年9月,清廷宣布 预备仿行立宪
1907年,各省发起请愿要求缩短 预备立宪 期限,速开国会;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同时宣布 预备立宪 以九年为限,九年后正式召开国会;
1909年,各省先后成立咨议局;
1910年资政院在北京成立;清政府将预备立宪期限从九年改为五年,定于1911年先成立内阁;
1911年5月, 皇族内阁 出笼
材料二 民国初十年的社会与政局
1912年,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稍后,规定新学校男女同校;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 刺宋案 发生,革命党人发动 二次革命 ,但很快失败;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
1916年,护国运动;袁世凯死去,军阀割据;
1915年始,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五四运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
问题: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特征。(5分)
(2)归纳材料二反映的时代特征。(5分)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原因与影响的看法。(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