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14年高考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40 浏览数:90

一、选择题

1.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杜甫:《忆昔》)对此诗评述较为恰当的是(  )

A.客观真实,无需考证B.文学家言,尚待求证C.背离实际,不足为信D.溢美之辞,不足为信

2.

《汉书·地理志》载: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中的 周制 是指(  )

A.郡县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行省制

3.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这体现了(  )

A.孟子的 仁政 思想B.荀子的 人之性恶 思想C.董仲舒的 君权神授 思想D.朱熹的理学思想

4.

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 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

5.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这里的 意识形态 发展为时代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

6.

惩唐季藩镇,削其兵柄,收其赋入。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 这一评论是针对(  )

A.西周分封制瓦解B.北宋强化中央集权C.西周分裂割据局面D.北宋 重文轻武 治国理念

7.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8.

明朝《东林列传》中记载:明太祖 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 这段材料表明(  )

A.儒学始终受到统治者的推崇B.理学出现了严重的宗派之争C.明朝统治者推崇儒学,加强思想控制D.当时统治者注重民众的家庭教化

9.

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第一次受到一种高势能的异质文化的挑战,这就是传教士输入的西学。此时的 西学 ,主要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B.资本主义代议制文献C.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D.欧洲古典主义音乐

10.

有学者认为,电视台 名家讲座 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倡导的 新史学 宗旨相去甚远。这里所说的 新史学 宗旨是(  )

A.充当帝王的 政治教科书 B.让国民从中受益C.复兴传统史学D.宣传历史进化论

11.

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中说: 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登极动作,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 上述材料评价的作品应是(  )

A.《摩诃婆罗多》B.《汉穆拉比法典》C.《吉尔伽美什》D.《荷马史诗》

12.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 公正之士 ,我实在听烦了。 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

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C.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D.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13.

《十二铜表法》第6表第3条规定: 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权。 该项法律规定(  )

A.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B.调节财产所有人与占有人之间权利矛盾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D.导致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

14.

西欧中世纪历史中,因商品经济发展而推动的事件有(  )
①封建制度的产生 ②大学的兴起 ③等级君主制 ④城市的自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15.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这一变化(  )
①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③以轮船的发明为前提 ④对于美洲和非洲原住民意味着灾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6.

他是十八世纪自由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倡导者,被誉为 思想之王 ,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他是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他著有重要的历史著作,他说: 我写历史更多地是写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不是一个伟大的国王。 这位思想家主张(  )

A.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B.人要自由也要自律C.人类平等,发展人的个性D.主张信仰自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7.

恩格斯说: 意大利是一个典型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 这里的 现代世界曙光 是指(  )

A.启蒙运动B.新航路开辟C.文艺复兴运动D.意大利统一运动

1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B.实现 三权分立 C.防止高级司法人员流失D.鼓励法官忠于职守

19.

罗素指出: 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再一次强调了以人为中心,在这样的思潮中,人的活动应当以其自身价值而受到重视,科学的探索因此也开始以新的惊人步伐向前迈进。 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培育了人才B.人文主义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诞生
C.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奠定了思想基础D.民主政治制度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

20.

阅读1750年至183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表(依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指出对该表解释正确的是(  )

A.19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产量急剧下降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D.该统计数据出自外国人,所以不可信

21.

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西欧相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2.

罗斯福在《向前看·在路上》写道: 由于被剥夺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为了支持其自身工业发展并照顾其自身的失业问题,其他工业国家不得不寻求发掘新的市场。 材料表明作者(  )

A.认同社会救济的作用B.强调恢复银行信用的意义C.肯定美元贬值的效果D.认可调整农产品结构的影响

23.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 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4.

清末有舆论说: 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创举 最可能出现在(  )

A.康乾盛世B.洋务运动C.清末新政D.戊戌变法

25.

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为追寻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之路,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图片所示文献中,能够反映资产阶级探索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6.

平均关税水平从15.3%下降到9.8%,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这是一个关于全球最开放市场的成长史。 这句话最可能出自(  )

A.《第三世界将我们抬进联合国》B.《入世十年,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C.《APEC,我们来了!》D.《 万隆精神 ——彰显时代意义

27.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议美国在十年内实现登月,并要求国会为载人航天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这表明(  )

A.分权与制衡 原则被破坏B.美国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C.冷战局势助推了美国科技发展D.欧共体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28.

下图中《大豆过江》诗云: 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 这种现象有可能发生在(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

29.

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联欢大会,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会上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材料所呈现的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1949年B.1953年C.1954年D.1956年

30.

一位学者认为: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 并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C.两极格局瓦解时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

31.

在2007年10月纪念哥伦布首次抵达美洲活动中,有人说 今天是种族日,是美洲发现日,是两个世界相遇日 。这一说法所依据的正确史实应包括(  )
①早期殖民者大量屠杀印第安人 ②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③新航路架起沟通欧美的桥梁 ④工业文明与农耕文化由此交汇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32.

《太史公自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胜数。 材料所展示的信息是(  )

A.分封制遭到破坏B.诸侯国相互厮杀C.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D.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33.

20世纪初,随着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新史学》的发表,实现了中国史学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史学研究的目的、内容变化B.史学研究的服务对象变化C.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D.史学家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

34.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这段话的旨在说明(  )

A.落后造成了挨打的悲局B.英国是为了维护商业特权C.中国代表正义无可指责D.鸦片战争充满矛盾与悖论

35.

以下是一幅创作于一战结束时有战后和平的漫画,其主旨是(  )

A.美国企图通过控制国联来支配世界B.美国通过国联维护和平的愿望不可能实现C.由于国联自身缺陷,不可能维护世界和平D.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全世界的主宰

二、材料题

36.

孔子与儒学(14分)
孔子研究是建国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孔子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6年秋,康有为请政府于宪法中定孔教为国教。陈独秀连加痛驳,谓孔教与帝制有不可分的因缘,孔子提倡的道德礼教为封建时代的道德礼教,他的伦理学说与共和立宪政体相违。此后,李大钊、吴虞等人也对礼教进行了大力批判,胡适还提出了 打孔家店 的口号。

——据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材料三 1966年至1976年,造反派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讨孔、批孔运动,反孔还是尊孔成为革命与反革命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1978年开始,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成了学术界的热衷话题。1989年以来,学术界先后召开了 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 及其他相关的学术会议,成立了 国际儒学联合会 等组织。

——据颜炳罡《五十年来孔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孔学 政治化 和皇权 理论化 的具体表现。(4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待孔学的态度,概述陈独秀等人批判 孔教 的历史背景。(5分)
(3)据材料三,指出1976年以来学术界 孔子研究 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5分)

37.

中世纪之光(10分)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恰恰因为它们再从头开始,而且处于政治上支离破碎的欧洲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的结构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这种自信和独立是欧亚大陆其它任何地区所没有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如何理解材料中所说的 支离破碎的欧洲 ? (2分)
(2)结合史实说明,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38.

工业革命与启蒙思想(13分)
吕一民先生在《法国通史》中感慨到: 若就经济的维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工业革命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维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又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毋庸置疑,法国人有足够的理由为法兰西文化当年的辉煌感到自豪。
问题:
(1)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原型的因素有那些?(5分)
(2)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8分)

39.

战后世界格局(13分)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 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
材料二 法国政府建议在德法两国建立一高级联合机构管辖两国的煤炭、钢铁生产,该机构欢迎其他国家加入。……这将改变本地区的命运,变过去的武器生产地和战争受害区为和平区。联合生产建立起来的两国团结,消除了法德之间战争的物质基础,使战争爆发变得不可想象。

——《舒曼计划》

问题: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两极格局的 稳定性 ?(8分)
(2)结合材料二, 指出 逐步扩大起来的其它中心力量 是哪一地区?(1分)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一地区是如何 扩大起来 的?(4分)

40.

新式学堂(25分)
材料一 1895年前,新式学堂仅仅分布于沿海七省,仅仅存在于少数口岸城市。1898年扩展到云、贵、川等内陆省份。20世纪初,蒙、新、藏等边远地区也纷纷创办学堂,新式教育覆盖全国。1905年后,基本形成了大学、高等专门—都市省垣,中学、师范—府治,高小—县城,初小—乡镇这样的学校与行政梯次配备的体系。学堂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在原有的语言、工艺、军事学堂的基础上,师范、法政学堂大批开办,实业学堂在农、工、商下又分出许多专科,还有专为一些阶级、阶层开设的学堂(如贫民学堂)。新式学堂推动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群体意识、群体观念渐趋一致,他们投身社会变革的各种活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二 中国乡村也出现另一现象,改寺庙为学堂蔚然成风,引起民众不满,江苏东台发生 改佛寺为学堂,乡民不悦而起 ;而一些 劣绅莠士,借兴学为名,侵吞公款,致教育之声日堕,教育之信用全失 ,浙江景宁县沙溪学堂的创办 以盐竹两捐为经费,均用强手段抽取,每年并计不下千余金 ,凡此种种……。不少人鄙视新学堂, 学校里唱歌、体操和剪纸、拌泥等手中劳作,都是鬼混 。且新式学堂 近城镇入之,僻远不与;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 。人们喋喋不休: 自学堂设立以来,不但老师宿儒坐困家乡,仰屋而叹,即聪慧弟子,亦多弃儒就商。凡入学堂者,莫不染乖戾之习气,动辄言平等自由,父子之亲,师长之尊,均置不问 。当时,中国乡村毁坏新式学堂屡见不鲜。

——两则材料均摘自《<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我国自汉代就奠定了古代教育的传统,直至清朝末期才逐渐改变。中国古代教育的 传统 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说说 逐渐改变 的表现是什么?(4分)
(2)读材料二,分类提取有关乡村毁学原因的信息(6分)
(3)基于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新式学堂的看法。(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