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吉安二模40题)阅读下列材料:(37分)
材料一 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
“每一学说
”
“皆属错误的
”,而且
“马克思的主要学说
”
“皆非出于独创
”;不过,他还是承认
“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
”:在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之下
”,劳动者与资本家
“所得的各自部分
”
“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
”。美国经济学家韩讷在其《经济思想史》中对《资本论》逐一进行批判,但他在谈到马克思
“以
‘历史概念
’观察资本
”时,认为马克思
“对产业状况有精密分析,……颇有价值
”。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
材料二 在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当中,马君武、朱执信、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冯自由先后在《译书汇编》、《浙江潮》、《民报》等报刊上介绍过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朱执信在《民报》(1907年)上相继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客,并节译了其中的片段。朱执信指出:
“顾自马尔克(马克思)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
”但是这些介绍只是零星的,不成规模和系统,而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小。
——李军伟、张瑜《从精英到大众——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民网·2010年11月24日)
材料三
“大危机
”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
“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
“伟大
”一词来形容
“马克思的道理
”,指出
“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
”。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
材料四 德国电视二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记录片。记录片中称,
“没有一个德国人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马克思
”,学者认为,马克思
“以.人为本
”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几乎所有德国大学都有研究马克思的项目。
——《德国“马克思城”重新挂牌》(《环球日报》2011年2月23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如何
“从精英到大众
”的?(11分)
(3)材料三、四较之材料一反映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0分)
(4)综合材料一、三、四,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