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创新设计》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练习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同步练习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0 浏览数:83

一、单选题

1.

下列报刊杂志中,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的是 (  )

2.

(08淄博高二期末考试)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 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 吃人 。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首倡民主与科学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D.宣传马克思主义

3.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其主要作用是(  )

A.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B.改变无病呻吟的文学状况C.抛弃传统的意识形态D.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4.

(2013·广州月考)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的阅读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

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B.《海国图志》和《狂人日记》C.《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D.《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

5.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 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在1917年《新青年》4卷1号上。这首诗反映出(  )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 真率 质朴
③揭示了贫富差距,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文学革命 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6.

(2010·广州高中毕业班测试)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  )

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7.

(2013·临沂模拟)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C.主张 中学 西学 有机结合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8.

(2011年4月安徽江南十校18题)近代一篇文章写道: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文章作者应该是(  )

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代表

9.

(2012·江西南昌高三10月联考)陈独秀在1915年说: 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 这表明他(  )

A.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B.反对学习西方文化C.倡导民主共和政体D.彻底反对君主专制

二、材料阅读

10.

(2011·河南郑州外国语高三第二次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52分)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盂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的只能是 中世纪末的产物 ,而法国的则成为 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12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 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12分)
材料三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 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 老龄问题 ?(6分)
材料四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

——黄兴涛《字的故事》

材料五 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明,狠(同 )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 字和 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六 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 字,而拒绝用 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 ,男性第三身用 ,对象第三身用 ,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喊这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据用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七 五四以后, 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 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柳湜《拒用字》(《读书生活》1935年)

(5)民国期间,人们对 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分别是什么?(8分)
(6) 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