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南雄市第一中学等13学校高一第二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26

一、单选题

1.

秦律《工人程》中有关于 隶臣 隶妾 小隶臣妾 等从事手工业劳动的规定。《史记·陈涉世家》称,修骊山墓的有 人奴产子 。《睡虎地秦墓竹简》也有 隶臣妾恒及为它事 为人仆养 的记载。据此可知,秦朝时期(  )

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B.政治统治井然有序C.社会劳动形式多样D.劳动人民苦不堪言

2.

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 内批出令斩一漕官 ,尚书右仆射(宰相)说: 不可斩。 神宗说: 可与刺面配远恶处。 门下侍郎(副宰相)站出来说: 士可杀不可辱。 神宗声色俱厉地说: 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这说明宋代(  )

A.中央中枢机构擅权B.君主专制渐趋弱化C.分权制衡机制形成D.皇权受到一定约束

3.

表1所示为史籍所载清朝前期和晚期官府掌握的广东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变化。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1

时间

户口数/

人口数/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

37.87

185.11

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

782.28

2567.18

A.商品经济的繁荣B.土地开垦的增加C.人口政策的调整D.冶铁技术的进步

4.

1865年,朝廷议欲学习西方广增电报线路, 令各省官员详议 。直隶总督认为当下应先巩固现有驿站体系, 电报虽利,然于国情未必适宜 ,其他督抚亦多有类似看法。朝廷遂决定 暂不施行 。这反映出(  )

A.保守观念影响较大B.地方势力左右决策C.经济基础制约发展D.技术引进困难重重

5.

陈独秀撰文指出: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陈独秀意在强调(  )

A.旧道德观念存在严重弊端B.孝悌是旧道德核心内容C.现代道德应突破家庭局限D.社会纷争源于旧道德观

6.

从1931年4月开始,日军将适应寒冷地区作战的日本第二师团调驻辽阳,为增强部队的攻坚能力,又从东京调运两门攻城重炮置于驻沈阳的第29联队兵营,并将炮口瞄准东北军的北大营及飞机场,同时又从日本本土增派一个师团进驻朝鲜,准备随时渡江进行侵略。据此可知,日本(  )

A.全面侵华战争已经爆发B.积极筹备发动对华战争C.计划短期内征服全中国D.侵华战争策略有所转变

7.

1956年,由于 双百 方针的提出,文艺界涌现出《茶馆》等佳作,学术讨论热烈,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但 文革 时该方针遭到破坏,众多文艺作品被批,知识分子遭受迫害。 文革 结束后, 双百 方针重新得到贯彻落实,文艺与学术再度焕发生机。这可以用来说明 双百 方针(  )

A.导致学术观点的过度分歧B.仅在文艺领域有显著效果C.推动了新中国的科技发展D.在波折中推动文化的进步

8.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 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 这一讲话(  )

A.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B.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C.旨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反映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决心

9.

在埃及古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法老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从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法老开始被用于称呼国王,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20年)以后,法老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 法老 的这一演变反映出古埃及(  )

A.文化丰富多元B.官僚体系的日益完善C.历史传承独特D.王权观念的不断发展

10.

图1为公元前8一前6世纪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图1

A.古希腊人口增长过快B.对土地资源迫切需求C.城邦政治斗争的结果D.城邦经济的发展需要

11.

阿拉伯帝国时期,无论是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开罗的法蒂玛王朝,还是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都创办了图书馆和高等学府,并且派使者到处搜罗古文明的典籍,推进翻译运动。阿拉伯帝国这些活动的开展是基于(  )

A.科技的高度发达B.宗教的广泛传播C.帝国的强大兴盛D.贸易的蓬勃发展

12.

据表2可知,这一时期的日本(  )

表2

出处

相关内容

《吾妻镜》

源赖朝于1185年在镰仓设立幕府,掌握了全国的军事和行政权力,天皇朝廷的权力被架空

《神皇正统记》

北条时政在源赖朝死后,逐渐掌握幕府实权,天皇朝廷试图夺回权力,但在1221年的承久之乱中失败,幕府权力得到进一步巩固

A.天皇朝廷与幕府相互扶持B.幕府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C.天皇仍是实际最高统治者D.幕府通过战争掌握全国权力

13.

据记载,在阿兹特克人崇拜的众神中,掌管着整个中美洲文明的神羽蛇神昆兹奥考特有着非凡的影响力。传说昆兹奥考特是一位宗教领袖,他领导的宗教强调光明和学识,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创造一种和谐与平衡。阿兹特克人对昆兹奥考特的崇拜反映出(  )

A.阿兹特克人的精神价值取向B.中美洲文明的宗教影响力C.阿兹特克宗教的多元性特征D.人与自然和谐的起源传说

14.

1492年,哥伦布启程寻找通往印度的西航路,意外发现了美洲大陆。他在日记中写道: 这片土地将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无尽的探索机会。 由此可见,哥伦布远航(  )

A.意在找到新的大陆B.重构了世界政治格局C.具有殖民掠夺目的D.导致了世界市场形成

15.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 新发现的大陆 ,即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这段材料最适合探究的主题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B.北冰洋区域的航海冒险历程C.西欧早期的殖民扩张活动D.新航路开辟的多元路径探寻

16.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巨变。原本相对分散的贸易中心逐渐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威尼斯、热那亚等传统商业城市走向衰落,而里斯本、塞维利亚、安特卫普等新兴商业城市崛起。与此同时,商品种类大幅增加,美洲的烟草、可可,亚洲的香料、茶叶等大量涌入欧洲市场。这一 巨变 (  )

A.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发展B.表明欧洲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C.直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D.使欧洲各国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主张 克已复礼为仁 。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人们应该遵循礼的规范。同时,孔子强调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的核心是爱人。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培养了大批有学识的弟子。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主张 仁政 。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观点,强调人民的地位高于君主。此外,孟子还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有 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可以扩充人的善性。
材料三
荀子也是战国时期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与孟子有所不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礼仪的规范来改变人性。在政治上,荀子提出了 礼法并用 的观点,既重视礼的规范作用,也强调法的强制作用。他认为,只有通过礼和法的结合,才能治理好国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6分)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一五 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强调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积极争取利用外援。尽管经济增长指标订得较高,但还是如期并超额完成。经济增长指标订得较高的原因在于想尽可能地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努力在15年左右实现工业化。 一五 计划时期(1953—1957年),工业建设以苏联帮助的156个重点项目及其配套工程为中心内容,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349亿元增长到1957年的70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8%。基础工业和关键性的机器制造业迅速建立,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材料二
九五 计划时期(1996—2000年)提出的目标之一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一时期,既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又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经济发展成果相当显著。以1996年、1997年、1998年这三年为例,GDP分别增长了9.6%、8.8%和7.8%,人均GDP分别增长了8.4%、7.6%和6.7%。2000年GDP达8940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8.3%,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2000年进出口总额达4743亿美元,其中出口2492亿美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69%和67%。国家外汇储备在2000年底达到1656亿美元,比1995年底增加920亿美元。 九五 时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也已经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4.7%和5.8%。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勇勤等《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 一五 计划实施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总结我国 九五 计划期间经济取得的成就。(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别分析我国 一五 计划与 九五 计划完成的意义。(6分)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英国,以国王为中心,国王直属封臣的社会地位一般来说要高于中间封臣。大贵族、大主教一般来说都是国王的直属封臣。中间封臣可能会因国王的赏赐或欣赏而一步步进入贵族阶层,或成为主教、大主教。各直属封臣的社会地位不一样,他们可能是军事役保有,也可能仅仅是个农役租佃保有的农民。军事役的直属封臣团体从一开始就成分复杂,他们中间既有大贵族、大主教、主教,也有众多并不富裕且无权无势的普通人。但是这些人最初在封建等级中都属于同一个阶层。
材料二
在封建关系中,一方面,封臣依赖于封君,对封君具有人身依附性。这种依附性主要体现在他依赖于封君的封授,本质上他是 从属于他人之人 ,即封臣是封君的人;另一方面,封君与封臣之间具有一定的平等因素,封臣本身具有独立性。在封建时期,公共权力 分解 于私人生活的形式中。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友谊源自私人生活,他们之间相互服务的警约乃至封君统属权力的传承亦皆如此,只有在有相互奉献的地方——保护人给予被保护人以保护、被保护人效忠于保护人,保护人才能合法地持有统属权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英国的封君封臣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英国封臣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英国封君封臣的关系。(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明是一个社会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表示人类社会对世界改造的进步状态。从文明的这个定义来看,人类文明不是在奴隶社会才有的,而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这是因为,人类自从脱离动物界以后,就进行着政造世界的活动。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随之改变。由此可见,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

——摘编自孔令学《人类文明起源于奴隶社会吗?》

根据材料,围绕 人类文明的产生 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