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试题10)〖2013最新模拟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31 浏览数:153

一、单选题

1.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 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巨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 是指(  )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2.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

A.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B.赔偿日本白银4.5亿两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D.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3.

《清史编年》载:甲午年10月,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欧问:当如何和法?李答,惟先劝两国停战,再议朝鲜善后事宜。欧云:今要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李曰: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通过材料能判断出当时(  )

A.日本想尽快结束战争B.英国力图压制日本C.英国建议牺牲朝鲜D.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

4.

有学者认为: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B.战争由朝鲜引发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5.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B.清廷谕令各省 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6.

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7.

日俄战争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这一事件(  )

A.是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B.表明晚清对外交往日趋强硬
C.捍卫了领土领海主权,并威慑它国对南海诸岛的企函D.为解决钓鱼岛问题打下基础

8.

1903年,张謇说: 渔业和航政的范围到哪里,国家的领海主权就到哪里。假如只有海,而没有渔业航政,试问主权从何表现?我国政府应努力挽回已失的权利并大力发展沿海渔航业。 在此,张謇(  )

A.预见到两方列强对中国领海主权的破坏B.阐明了中国渔业发展与航政建设的举措C.意识到我国渔业发展落后于航政建设D.主张发展沿海渔航业与维护海权并重

9.

图二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影印件(局部),这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C.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0.

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
第12课 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试题10)〖2013最新模拟分解〗

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11.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 反思 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D.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12.

(2013·广州海珠区高三综合测试二)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 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C.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13.

1895年6月,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说, 夫泰西诸国之相逼,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 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 。由此可见清朝末年(  )

A.如果没有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中国社会永远都不会发生变化B.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C.西方国家的侵略,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变革D.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造成政治制度变革的大趋势

14.

(2013·河北省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15.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 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这反映了义和团(  )

A.滥杀无辜百姓B.盲目排斥洋货C.极端排外情结D.维护传统社会

16.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 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7.

1793年,(英国调派使臣到中国,提出互市、租地等要求——引者注。)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但到了 1901年,清政府公布议和诏书上谕,居然提出了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的无耻政策。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A.屡经列强的侵略打击,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对外抵抗的信心和意志;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认识到开放的必要性;
C.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想以此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D.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逼迫与威胁。

18.

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  )

A.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B.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 熊掌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D.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19.

图3为清朝大臣绍英当时所记的 光绪庚子年避难日记 片断,内有 日本洋兵……攻破东直门 等内容。以下事件,可能被记录其中的是(  )

A.清廷被迫推行 预备立宪 B.清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义和团C.甲午战争中日军犯下侵华罪行D.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

20.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转折点 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1.

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 议约 是指(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2.

几个年轻人被地方官员逮捕后,一名传教士向知府表示:这几个人都是我们教会里的朋友,请立刻把这几个人交我带去。知府明知这几个人是要捉拿的会党,又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只好将人交给教士。上述故事发生在(  )

A.明朝末年的杭州B.清朝初年的北京C.清朝末年的上海D.民国初年的南京

23.

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  )
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  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24.

孙中山认为它是 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 “……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这应该是孙中山对哪一历史事件的高度评价(  )

A.三元里人民抗英B.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五四运动

25.

陈旭麓先生指出: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 陈先生讲到的后一种 爱国主义 的典型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6.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 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灭洋 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

27.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 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二、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 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 ,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74—1875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 海防塞防之争 。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既保证台湾的安全,又维护新疆的完整,既维护了传统又关照了现实,是一种典型的理想主义选择。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 两防并重 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摘编自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至20世纪末,关于晚清海防与塞防争论之研究慢慢摆脱了 性质之争 的局限,在近代化视角下,研究重点集中在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上,其研究空间由此得到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海防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二)中国边疆治理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三)地缘政治和国防战略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

——摘编自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三、材料阅读

29.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日益重要,海权问题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分)
材料二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 伤心问东亚海权 的时代感叹。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海军实为富强之基,彼美英人常谓,制海者,可制世界贸易;制世界贸易,可制世界富源;制世界富源者,可制世界即此故也。

——孙中山《十年国防计划》

(2)材料二中孙中山感叹中国海权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3分)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的海洋观。(4分)

3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近年来,我国与周边邻国领海争端摩擦不断,诸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中菲、中越南海问题等,保护海权成为我们的共识。
材料二
材料三 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叔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处此弱肉强食之秋,立国之要素为军备,军备之要在海权。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注于太平洋,我国与太平洋上适当列强海权竞争之冲。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引自孙中山相关论述

(2)材料二的漫画中近代海军与哪些重大事件息息相关?根据漫画指出制约近代海军发展的根本性问题。(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关于海权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何在?(8分)

31.

(10分)仁人志士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 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制等。他们的思想深处, 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近代前期,在争取政治民主化过程中, 仁人志士 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主张?(4 分)
材料二 只有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 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箸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结合近代中国史实,简述20世纪初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内容。 (2分)
(3)下表中材料反映的是发生在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请你按追求政治民主的爱国思想为主题来进行归类,列出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4分)

序号

资 料

1

师夷长技以制夷

2

打倒孔家店

3

兴民权、实行君主专制

4

新三民主义

5

扶清灭洋

6

民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