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六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28+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1 浏览数:60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各项中,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处出土大量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作物B.②处最早种植水稻,出现大规模祭坛神庙
C.③处代表器物为黑陶,出土了精美的玉器D.④处居民最早种植粟,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2.

2023年9月,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多件出土自洛阳的文物惊艳亮相。其中,有 超级国宝 之誉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首次面对公众开放,引来众多游客驻足欣赏。二里头文化遗址 绿松石龙 (  )

绿松石龙形器局部

A.反映了戎狄蛮夷华夏认同观念B.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历史遗存C.证实了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D.反映了统一封建制国家的存在

3.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种 仁者爱人 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D.兼爱 非攻

4.

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在位期间,反击匈奴,大规模开疆拓土。下列举措与汉武帝反击匈奴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B.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C.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D.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5.

下图中①处应填入(  )

A.吴国B.西晋C.东晋D.南宋

6.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两种制度的创立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C.强化了儒学独尊D.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7.

有同学以 科举取士 三省六部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作为关键词整理知识。据此判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

A.隋唐盛世B.民族交融C.制度创新D.藩镇割据

8.

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在 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由此可见(  )
①三省长官分掌宰相职权 ②中央决策体系日臻完备
③中央行政效率大大降低 ④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下表是中国古代某一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该制度的实施(  )

①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

②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③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分摊

④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A.减少收税对象B.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保证财政收入D.成功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10.

时人描述宋初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与此观点相符,宋初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
①设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②枢密院与 三衙 分掌调兵、统兵权
③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④逐渐恢复 兵农合一 的征兵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

钱穆曾有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②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③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④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12.

南宋人的一天 云展览聚焦南宋时期临安城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以游玩体验的视角切入,带领观众感受南宋时期精致开放的文化环境和南宋人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美学。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A.辰时(7:00—9:00):去晋商票号取钱B.巳时(9:00—11:00):泛舟运河之上
C.戊时(19:00—21:00):赴娱乐场所看戏D.亥时(21:00—23:00):逛临安夜市

13.

读《元朝形势图(1330年)》,对图中数字所指区域的地方管理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由中书省直辖B.②地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C.③地为宣政院辖地D.④地设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

14.

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 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 。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 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 。这位科学家是(  )

A.郭守敬B.裴秀C.徐光启D.沈括

15.

明朝建立之后就对中央政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至明成祖时基本定型,形成了新的中央政府运行机制。下图①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御史大夫B.尚书令C.司礼监D.理藩院

16.

与大多数的遗民不同,黄宗羲并没有沉溺于明亡的悲痛中,而是更进一步,在这大幻灭间将忠肝义胆转化为历史理性,从历史教训中寻找思想原点,深刻洞察到明代的败亡并不是朝代的终结,而是整个制度的穷途末路。他用如椽的大笔痛陈(  )

A.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B.专制帝王为 天下之大害 C.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7.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选项中科技与地位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科技

地位

A

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

集北方与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B

宋代人工磁化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C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

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18.

《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中描述 明代至清中叶,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超越过往朝代……在这400多年中,中国经济出现了多种新现象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 新现象 的是(  )

A.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B.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C.商品经济繁荣纸币开始出现D.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19.

某书按全球、各洲、各国顺序,详细介绍了亚、欧、非、美各洲及其域内近80个国家的疆域四界、地理风貌、建置沿革、种族人口、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物产种类、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该书是(  )

A.《徐霞客游记》B.《坤舆万国全图》C.《四洲志》D.《瀛寰志略》

20.

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下列项中,主要的抵抗行动有(  )
①收复雅克萨之战 ②黄海海战
③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 ④镇南关大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

一位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在研究某一主题时去图书馆翻阅下图中的经典著作,他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救亡图存的探索B.思想解放的潮流C.农民阶级的抗争D.反帝反封建运动

22.

如表是一部传记作品的目录(部分)。据此判断,该作品是(  )

第三章  自建楚军  襄办军务进皖南

……

第五章  兴办洋务  师夷长技建海防

……

第九章  西征新疆  收复失地建奇功

……

第十二章  再值军机  回天无力遗憾死

A.《曾国藩大传》B.《左宗棠全传》C.《李鸿章传》D.《张之洞传》

23.

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 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 桼言之始孝为右 居必忠必信 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郡县制B.察举制C.铜镜制造于西汉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

24.

《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的户数占全国的59.1%,以北为40.9%。10万户以上的州和府,北方有2处,南方有3处;5万户到10万户的州,北方有5处,南方有17处。南多北少的户口分布格局至此定型。据此判断,《太平寰宇记》成书(  )

A.秦代B.汉代C.隋代D.宋代

25.

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江南集镇商贸兴盛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C.海外商贸非常繁荣D.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26.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整修桃渚城以抗倭,整修后的桃渚 城上有台,台上有楼,高下深广,相地宜以曲全,悬嘹城外,纤悉莫隐。 史学家认为这一年是明代抗倭历史由守转攻,最终获得胜利的转折点。下列关于抗倭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倭寇 侵扰沿海始于明初B.戚家军在台州抗倭九战九捷C.戚继光和俞大猷曾联手抗倭D.倭寇曾得到海盗和奸商支持

27.

对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的演变,有学者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是(  )

①《齐民要术》等农书影响秦汉时期粮食供求关系
②隋唐时期粮食供应状况较好与江南经济开发有关
③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有利于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
④清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受到人口急剧增长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8.

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 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 。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 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 与其务高大之名 ,不若造 适用之船 ,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 暂缓办理 。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二、材料阅读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在汉代,当张骞与班超进入西域时,西域也有居国与行国两种政治组织。两汉开辟西域,也正是借绿洲城市国家之助,始得以断匈奴的右臂。这些绿洲城市,形成交通线上的固定据点,遂能一站一站传递,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丝道,联系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文明大国。

——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分别是什么?(4分)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出唐王朝 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 的三个具体事例?西域地区的羁縻府州分别隶属于哪两个都护府的管辖?用一句话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6分)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第七章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节次节选

标题

子目节选

第二节

从①复兴到理学构建

岑寂后的复兴

两宋理学

第四节

文人天地

以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宋词

品味高雅的宋画

第六节

科技之光

社会温床

绚烂之花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唐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出发地。根据所学,分别指出唐朝时期,中外高僧经由陆路、海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6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将第二节标题补全,指出南宋时期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并说明实现 的方法。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两例说明宋代科技开出了 绚烂之花 。请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指出宋朝文化勃兴的根源。(8分)

31.

鸦片战争使中国出现千年变局,先进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

材料二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 成中国之巨祸 ,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的目标,列举洋务派创办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简述洋务新政的局限性。(8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 成中国之巨祸 的历史事件及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概述 激进的改革 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