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创新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同步练习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1 浏览数:152

一、单选题

1.

(2014·北京春季会考)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 的目的是(  )

A.笼络皇亲国戚B.增加财政税收C.削弱王国势力D.推动民族交流

2.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 中书门下 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3.

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

4.

唐朝时有一读书人贾六进士及第后,被分配到审议军国大政场所的部门工作,他应就职于(  )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吏部

5.

北京大学出台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 孝廉 。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的必由之途。这种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八股取士

6.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下列能够体现这一 法宝 核心的是(  )

A.在边疆设立军镇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7.

某史籍载:元朔二年, 春正月,诏曰: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皆侯矣。 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背景:汉承秦制,加强中央集权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历史传统C.结果:尾大不掉,导致七国之乱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8.

图1和图2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

9.

(2011·山东烟台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

A.推恩令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

10.

宋初所创官职职责之一是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有此一职,中央与州、县的关系,即如心之使臂、臂之使手,指挥自如了。该官职是(  )

A.参知政事B.通判C.枢密使D.知州

二、开放性试题

11.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 ,全部问题就在于 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 计划 市场 的认识。(4分)
(3)材料三中 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