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辽宁省朝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35+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7 浏览数:50

一、单选题

1.

甲骨文作为早期汉字书写的代表,承载了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等面貌。如图所示的这一甲骨文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  )
202411041037243513

A.元谋人遗址B.陶寺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

2.

《春秋公羊传》记载: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这反映出当时(  )

A.礼乐制成为典型的政治特征B.兄终弟及制度已遭废弃C.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D.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

3.

国家昏乱,语之 尚贤 尚同 ;国家贫,则 节用 节葬 ;国家熹音湛湎(沉迷于音乐),语之 非乐 非命 。其 非乐 ,并非反对音乐本身,而是反对王公大臣以音乐满足其奢靡的生活享受,造成劳动力和衣食物资的浪费。下列观点与材料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

《韩非子·五蠹》中有:周文王行仁义而能统治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 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这一主张体现了(  )

A.与时俱进B.道法自然C.内儒外法D.和而不同

5.

秦统一不仅体现在 尽并兼天下诸侯 ,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上。这一 联结层面 是指(  )

A.实现了文字的统一B.全面推行郡县制C.统一货币和度量衡D.统一六国迁贵族

6.

秦始皇 焚书坑儒之后,留存下来服务于朝廷的那些以博士为代表的儒生,不再敢轻易借古讽今,给朝廷造成麻烦 。由此可知, 焚书坑儒 (  )

A.旨在禁止儒学的传播B.毁灭了六国的历史记录C.强化了对思想的控制D.落实了以法为教的政策

7.

下列各项能够佐证汉武帝雄才大略的是(  )
①实行 推恩令 ②采取 与民休息 政策
③派遣张骞通西域 ④设立五经博士,尊崇儒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

13世纪时,我国有一部官修史书,分为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5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该史书的编写体例发端于(  )

A.《春秋》B.《战国策》C.《汉书》D.《史记》

9.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的过程中,将部分居住在山地的各族人民 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 。这些举措(  )

A.促进当地经济开发B.导致社会矛盾激化C.加快北方人口南迁D.造成土地过度开垦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地区大都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尤其汉族人员 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这可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得到加强B.胡言夷语成为主流C.文化冲突空前加剧D.汉文化走向了衰落

11.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的民众改良了中原地区的 长辕犁 制成新的 短辕框犁 ,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这说明,当地的开发(  )

A.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B.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C.取决于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D.致使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12.

隋朝统一后,在各地建立了许多义仓。其目的是(  )

A.加强各地经济交流B.保障朝廷物资供应C.保证军队粮食供应D.备灾救灾稳定社会

13.

唐朝中后期,从边地到中原出现诸多大小藩镇, 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这些藩镇名义上从属于中央,实际上导致 土地、民赋非天子有 。这一局面开始出现于(  )

A.平定突厥后B.安史之乱时C.黄巢起义后D.五代十国时

14.

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以及士庶等级界限的严格区分,上品与下品同社会等级制度结合得愈来愈紧密。上品的含义由单纯评定人才优劣的等级称谓蜕变为代表士族身份等级的标识。材料所述的选官制度为(  )

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军功爵制

15.

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 印逢 。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

A.巩固完善中央集权制度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C.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6.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 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B.李白C.杜甫D.白居易

17.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 西行 东渡 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促进了中外交流D.扩大了唐朝疆域

18.

北宋建立后,武将中只有狄青当过枢密副使,这已是武将能做的最高官职了。像唐朝那样出将入相的事,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这主要是因为北宋(  )

A.推行崇文抑武政策B.统治秩序非常稳定C.科举取士名额增多D.士人关心国家政事

19.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加速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

20.

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  )

A.七国之乱B.安史之乱C.绍兴和议D.靖康之变

21.

《辽史》记载:契丹 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材料描述的是(  )

A.中书门下省B.南北面官制C.猛安谋克制D.四等人制

22.

金朝初期,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 畋渔(捕鱼)射猎 ,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这反映出猛安谋克制的特点是(  )

A.南北分治B.等级森严C.兵民合一D.因俗而治

23.

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忽必烈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效能,对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形成了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之势。这体现了元朝(  )

A.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B.行政机构的设置十分混乱C.集权与分治的有机统一D.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局面

24.

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回回形成于(  )

A.秦朝B.元朝C.汉朝D.唐朝

25.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 财赋之地,人文渊薮 的说法。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南方经济得到发展B.政治中心完成东迁C.北方社会动荡不安D.游牧民族势力扩张

26.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13世纪的中国)文化和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哲学的探讨和科学的描述代替了宗教的信仰 。材料中 哲学的探讨 是指(  )

A.克己复礼B.阴阳五行C.程朱理学D.道教思想

27.

自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终因为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被废除。下令废除且规定以后不许再立垂相的皇帝是(  )

A.汉高相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

28.

下图是15世纪前期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远洋航行路线图,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这次远洋航行是(  )

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张骞通西域D.玄奘西行

29.

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发B.农民起义爆发C.土地兼并严重D.皇室内部混乱

30.

冯尔康先生认为,雍正帝的政治才能,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比较了解下情,二是比较了解自己,三是建立在这种了解基础上改革政治的抱负 。雍正帝比较了解下情主要得益于(  )

A.内阁制B.奏折制C.军机处D.议政王

31.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 康乾盛世 。但其实这一时期清朝也初显了统治危机,表现在(  )

A.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B.倭寇危害严重C.白莲教起义屡屡发生D.八王之乱爆发

32.

明初设立了严格的服饰礼仪制度,以辨尊卑贵贱。可是到了明朝后期,织金妆花等王府、仕宦人家品服,商贾工农之家一概穿着。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发展影响世俗生活B.社会成员等级界限消失C.反传统成为思想界主流D.封建礼法规范不复存在

33.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务实学风,形成了一股积极进步的新思潮。这一思潮(  )

A.旨在推翻封建制度B.引发了社会的变革C.具有民主启蒙色彩D.摆脱了儒学的束缚

34.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的是把它打个粉碎。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是(  )

A.反对重农抑商B.追求个性自由C.反对民主政治D.追求男女平等

35.

《天工开物》不仅记录并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领域的生产实践经验及工艺技术成就,而且注意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在科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不少成就。它的作者是(  )

A.利玛窦B.徐光启C.宋应星D.徐弘祖

二、材料阅读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春秋时期,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一统政治格局由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 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 。到了唐代,更进入到 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 。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 遣唐使 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 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8分)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到宋真宗时期,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并重新走向高涨,商品流通的活跃,为市镇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浙东地区,由于大面积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不足,相应地,经济作物种植和山区林业、沿海渔业则十分发达;地处沿海的越、明、台等府州,盐业市镇十分兴盛;如绍兴府,自六朝以来一直是纸业中心;萧山县西兴镇,位于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交汇处,与临安城郊的浙江市隔江相望,处于水路交通要冲,商旅往来频繁。从地区发展来看,绍兴府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州府,居浙东首位;从个体发展水平来看,如绍兴府的曹娥镇、渔浦镇、龙山市等,年商税额在1000至5000贯,已接近县级城市的水平。这些镇市实际上充当了与县城同一层次的经济中心地的角色,发挥着将远离州县城市的广大农村与城市联系起来的作用。

——摘编自姚培峰《宋代浙东市镇的经济形态与社会特征》

材料二
到了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流城的刘家隔,其 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 浙江崇德石门镇因榨油业的发达,成为拥有数千家的巨镇;嘉善的甘家窑镇,则是 民多业陶 ;江苏吴江的庵江市, 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 。这些市镇的经济活动,有的已超出地区性的限制,而和全国各大都市发生联系,并在一些丝织业市镇出现了 有力者雇人织挽 的现象。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浙东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浙东市镇经济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