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八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53

一、单选题

1.

下面为公元前2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202411051136113649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基础坚实B.当时已进入邦国林立的国家初始形态C.区域文明发展具有孤立隔绝的特点D.中原地区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2.

下表为《尚书》中关于商周二朝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当时(  )

出处

事件

主要内容

《汤誓》

商汤灭夏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泰誓》

武王伐纣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敢有越阙志

A.封建迷信思想在社会根深蒂固B.神权在政治体系中处于主导C.统治者注重构建政权的合法性D.人文理性精神影响国家治理

3.

春秋时期,追逐 私利 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的现实,齐国实施了 相地而衰征 ,鲁国推行了 初税亩 ,逐步将 籍公田 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  )

A.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D.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

4.

有学者在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 他的思想中不唯王道,还杂有法刑和霸道;尽管其主张性恶,但其根本目的是要 化性起伪 。通过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趋向于良善,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 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为(  )

A.荀子B.墨子C.韩非子D.庄子

5.

下面为秦统一战争的示意图。在这一过程中秦国所采取的策略是(  )

A.合纵连横B.远交近攻C.声东击西D.先南后北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

7.

汉武帝执政期间,经常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一些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并为其出谋划策,因此称为 中朝 内朝 。而以丞相为首的原有行政机关则称为 外朝 ,并逐渐成为决策的执行机构。汉武帝的这一举措(  )

A.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B.推动了决策机制专业化发展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制度D.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8.

下表为西汉《九章算术》中例题的节选。由此可知,《九章算术》具有(  )

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项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收粟几何

有妇三人。长者一日织五十尺,中者二日织五十尺。少者三日织五十尺。今织有攻五十尺,问各受几何尺

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

A.创新性B.系统性C.实用性D.理论性

9.

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简表。根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  )

政权

创建者

起止年代

政权

创建者

起止年代

三国

曹丕

220265

南朝

萧衍

502557

刘备

221263

陈霸先

557589

孙权

229280

北朝

北魏

拓跋珪

386534

两晋

西晋

司马炎

266316

东魏

元善见

534550

东晋

司马睿

317420

西魏

元宝炬

535556

南朝

刘裕

420479

北齐

高洋

550577

萧道成

479502

北周

宇文觉

557581

A.社会分裂动荡B.文化多元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D.士族实力强大

10.

据《晋书》载,石勒喜好儒学,曾在军中设立君子营,指导作战。苻坚在王猛等人的辅佐下,结合儒家、法家的理念,奖励文教,鼓励农业发展,轻徭薄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权系统。这些举措(  )

A.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B.利于促进民族交融C.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D.说明儒学成为正统

11.

《隋书·食货》记载,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十一年讨平江南叛乱,仓库里的布帛等物经过两次大赏赐,至十二年,有司上言: 库藏皆满 。自开皇中期以后, 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 。由此可知,隋朝开皇年间(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储粮技术先进C.备战备荒蔚然成风D.国家财政充裕

12.

唐代前期,负责朝觐的主要是地方长官及其佐贰充任的朝集使。安史之乱后,参加朝觐的对象由朝集使演变为藩镇长官节度使,且节度使不再像朝集使一样按制履行觐见之仪, 不常朝觐 和终身不入朝觐见者,更是屡见不鲜。这折射出(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弱化B.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加剧C.唐代政治格局的演变D.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13.

隋唐时,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各有职掌。虽然中书省是基于皇帝旨意草拟诏书,但如果门下省经过商讨,指出诏书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驳正退回诏书。而且,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中书省的诏书就无法下发。此做法(  )

A.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使中枢决策发生异变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14.

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国家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土地所有制的剧烈发展使得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开启了 以资产为宗 的新格局。这一 新格局 的出现(  )

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D.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

15.

西晋某位学者因职在地官, 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 于是加以考订,并作地图。这位学者是(  )

A.僧一行B.裴秀C.孙思邈D.李春

16.

据史料记载,唐朝就已经设置了市舶司,且唐朝对外交通拥有七条国际海路,主要干道四面通达,各航道向海外广泛辐射,构建起唐代散射到世界各国的路径。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  )

A.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文化发展兼收并蓄C.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D.边疆形势稳定和谐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周朝好比是家族社会的教科书,整个国家为一系列封地君主和其亲戚团体拥有 。沿着中国早期国家成长之路径,承袭夏商以来制度变迁之趋势,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了一个 血缘宗法王国 ,它承继了长期以来延续的氏族伦理,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型塑国家形态。
材料二
周室东迁后,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对诸侯的约束能力。社会失序,暴力泛滥,亟需重建秩序,恢复和平。对此,法家以商鞅 分户 为代表,首先在大规模的变法实践中推行了一种与姬周大相径庭的家庭政策,此后经过韩非等人的阐论,最终成立为一种新型的国家体制: 官僚制帝国 。法家一方面阐明国家和法律的公共属性;另一方面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争夺。法家通过对周朝国家体制的 双重否定 ,从理论上进一步摧毁了东周以来实践中业已破产的 血缘宗法王国 ,为中央集权帝国体制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红星《早期中国至商鞅变法时代家国体制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朝国家体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血缘宗法王国 的理解。(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时代国家体制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类似草食动物,逐水草而生活,或采集、或种植、或渔猎, 食尽一山则移一山 ,具有非排他性、群体性的特点,且没有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概念。至秦汉时逐渐形成了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在所能耕种的有限土地上,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要比从事畜牧的民族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此外,由于实行多子继承的缘故,家庭中的财产一代一代地被分割,导致古代中国人均士地数量越来越少,不得不从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寻找出路,如汉代出现了一年两熟制耕作方式。这也使土地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正如《王祯农书》中所说: 盖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尤胜不稼!
材料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近2000余年发展的北方文明,开始向其他地区寻求新的文明生长点。水往低处流,有水就有生命,也就有文明的灿烂,于是东南一带成为中国文明的新的发展中心。汉代司马迁所叙述的江南地区,还是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颇有蛮荒之地的味道,但是700多年后的江南,其制约因素纷纷解除,于是成为农业文明的生长点。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旺生《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成因。(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唐朝时汉字传入三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至5世纪时,这些国家的贵族阶级已经能够完全熟练地使用汉字进行书面交流。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化的佛教对外输出至东亚各国,影响了他们的佛教宗派以及佛经典译,对各国与佛教相关的产物包括佛教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李禄峰《唐朝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及现实启示》

材料二
自唐代起,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了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与阿拉伯地区的纺织、冶铁、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通过商人、教士、工匠以及使节传入中原,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汉语、汉字、汉典书籍、中原乐舞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魔术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原的欢迎与接受。

——摘编自杨海中《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在中原的传播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