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湘东十校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549

一、单选题

1.

陶寺遗址总面积430万平方米,其中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史前都邑性城址之一。在大城东北部发现了早期的宫城和贵族居住区,并发掘出大型的仓储区和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这表明当时(  )

A.长江流域向阶级社会发展B.黄河流域营建城市形成制度C.礼乐文化的传播范围较广D.文明的起源已进入加速阶段

2.

公元前673年,郑、虢两国共同讨伐王城,并且 享王于阙西辟 。公元前635年, 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 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C.周天子仍具有至上权威D.宗法制度受到严重挑战

3.

汉初,陆贾主张 璧玉珠玑不御于上,则玩好之物弃于下;雕琢刻画之类不纳于君,則淫伎曲巧绝于下。 晁错提出 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这些主张(  )

A.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保障了汉初局势的安定C.表明汉初尊崇儒学以恢复经济D.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政策

4.

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主要反映了(  )

A.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B.南方丝织技术水平提高C.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D.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5.

唐前中期以前,奴仆来源多因罪籍没为奴,身份卑贱,律比畜产。宋代奴仆则为契约雇佣,奴仆不再是对主人言听计从的附属品,他们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是因为宋朝(  )

A.国家财政危机日益严重B.封建生产关系逐渐调整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6.

明朝在地方上设按察司,主掌司法权和对地方官员的直接监察权。此外,巡按御史作为中央都察院的外派机构,也监察地方。明朝的这些做法(  )

A.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B.折射出专制皇权得到强化C.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率低下D.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

下表为1860—1864年广州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元)表中数据变动可用来佐证(  )

年份

进口货值

出口货值

进出口货值

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百分比

1860

18400000

16200000

34600000

33.59

1861

12900000

15800000

28700000

25.86

1862

10500000

17700000

28200000

22.74

1863

9500000

16000000

25500000

22.17

1864

8100000

13600000

21700000

22.87

A.列强侵略导致广州外贸迅速衰落B.贸易格局的改变影响广州洋货进出口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D.中国逐步扭转对外贸易的逆差局面

8.

下图为1922年刊登在《申报》上的一则新闻漫画,描绘了劳工是最光明的旗帜,画面中一支劳工队伍爬上高山,并在山顶插上旗帜。该漫画反映出(  )

A.工人阶级政治地位上升B.媒体舆论迎合国共合作需求C.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传播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9.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而1935年,毛泽东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的一面,地主买办营垒也可能发生分化。这主要是基于(  )

A.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国内主要矛盾的改变C.反围剿形势日益严峻D.全民族抗战局面出现

10.

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我国在这一时期(  )

A.工业化基础得到初步奠定B.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C.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形势D.实现了工业中心向西转移

11.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文件,决定在厦门经济特区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从而使其成为我国唯一由中央确定可以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的经济特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这将有助于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B.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次探索
C.这是 引进来,走出去 开放战略的实践D.厦门由此成为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12.

苏美尔最古老的城市埃利都的神庙建筑前后存在千余年;古印度摩亨佐·达罗城中最突出的建筑设备是供祭师净身之用的 大浴池 ;克里特文明中,克诺索斯王宫的中央庭院有许多神龛神坛和专门的祭仪大厅;我国在良渚遗址也发掘出祭坛。从这些历史遗迹可知,世界不同文明在形成初期(  )

A.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特征B.对神的祭祀是重要活动C.其差异源自地理环境的不同D.祖先崇拜是各地具有的共性

13.

有学者认为:基督教原罪说宣扬每个人天生有缺陷,由此推导出人是不可绝对信任的结论,而这种幽暗人性观 经过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继续发酵,最终酝酿出英美宪政自由的民主制度 。据此可知(  )

A.西方宪政理论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B.宗教改革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发展C.西方近代宪政思想源自基督教原罪说D.基督教随西方国家近代化逐渐转型

14.

到19世纪,一些被称为 国际行政组织 国际行政联盟 的组织建立起来,如国际电报联盟(1865年)、国际气象联盟(1873年)、万国邮政联盟(1874年)、国际保护工业产权联盟(1883年)等;以及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如第一国际(1864年)等。它们(  )

A.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必然结果B.有助于促进国际间合作及国际纠纷的解决C.均为主权国家发起成立的常设国际组织D.成为维护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主要力量

15.

从1915年到1960年,英国各类农场总数从32万个减少到29万个,到1983年进一步减至18万个,其中300英亩以上的大型农牧场所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7.8%提高到54.3%。这一变化(  )

A.表明英国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B.使土地更加集中从而激化了英国社会矛盾C.是英国农牧业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D.表明农牧业在英国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减少

16.

经互会于1971年制定了《经互会成员国进一步加深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综合纲要》,确定在15至20年时间里,分阶段在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对外贸易和货币金融等领域实现一体化。据此可知(  )

A.经互会成员国不再坚持苏联计划经济模式B.区域一体化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向C.美苏意识形态对立让位于经济竞争D.经互会成员国的经济已有一定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到黄河流域的落后少数民族为了巩固其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往往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比较先进的汉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典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却不然,在很大程度上,汉族封建政权用武力来强迫少数民族接受先进的汉文化。如山越族、诸蛮族都是在不断地征服下被同化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长江流域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为其提供了无限的生存空间,因而,当大部分蛮夷被融合之时,仍有一部分蛮夷留在山区,依其自然条件而顽强地生存着。至明清时期, 山深而地险,犹有不尽归化者

——摘编自王锋《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族大融合初探》

材料二
宋朝时期,士大夫们 夷夏大防 的观念日益强烈,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严明华夷之别,试图将 夷狄 彻底隔绝于 中华 之外。成书于北宋的《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就出现了 盖夫本末不顺而与夷狄共事者,常见其祸,未见其福也 等言论。南宋朱熹及其弟子赵师渊所撰《通鉴纲目》一书,更是将魏晋时期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十六国皆划入 僭国 一类。在宋朝此类观念的影响下,一批强调以宋为尊的元代史书先后面世。后随着元代士大夫对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的了解更为深入, 华夷有别 独尊宋统 的狭隘史观被逐渐摒弃,产生了 三史皆为正统 的观念,认为辽、宋、金地位平等。1343年,元代三史总裁官脱脱作出决断,将 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确定为辽、宋、金三史的书写方针。这一举动标志着辽、宋、金正统史观的最终确立,使三史义例之争终于告一段落。

——摘编自曹流、田野《正统与交融——辽、宋、金正统史观的创立与元修三史中的民族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元修史立传观念的变化。(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张海鹏教授提出 20世纪的头二十年 是近代中国发展轨迹的 谷底 。他认为,一方面, 谷底 中国社会最困难的时候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更加重了 民不聊生至于极点 看起来中国社会变得极为黑暗、极为混乱,毫无秩序、毫无前途 ;另一方面, 从这时候起,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摘编自黄仁国《从近代中国历史中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逻辑——<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的学术与政治关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 走出绝境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6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在经历为启动工业化奠定基础的过渡时期(大致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日本开始了工业化进程。首先,日本民营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接着日本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雏形初现。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及随后签署的《马关条约》,日本获得2亿两白银赔款及在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工业化全面提速。1875年到1885年,轻工业是日本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1900年到一战前,日本继续扩大轻纺工业品出口,促进生丝、棉纺织品的出口。与此同时,日本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开始迅速扩大。20世纪30年代后,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力、电机、通信、机床、车辆、化学、药品等产业也成长起来,日本迅速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摘编自郑有国、高文博《中日工业化道路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55年,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薄一波称: 只有重工业,才能供给我国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以最新式的装备。只有重工业,才能供给我国农业以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并帮助我国五亿农民最终地脱离贫穷状态。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在强调重工业是建设重点的同时,要多发展些农业和轻工业,使重工业的发展基础更稳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布局并投资建设了一批机床厂,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短期内就建立起由号称 十八罗汉 的重点企业构成的机床工业。正是拥有了制造机床的能力,中国的工业发展才真正具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基础,逐步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而使中国能从中端而非低端嵌入到世界产业链,缩短了在世界产业链上的攀登时间。

——摘编自严鹏《优先发展重工业是顺应大势之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日两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发展显著的经验。(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