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30+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2 浏览数:183

一、单选题

1.

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郝家台遗址出土的文物丰富,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等,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有少量蛋壳黑陶和红陶。还发现了城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2米,东西宽148米,面积近3.3万平方米,城墙宽5米,高0.8米。据此推断,该遗址属于(  )

A.原始人群阶段B.旧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

2.

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一颗叫做 文明 的种子。这颗种子被风吹散,飘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落在了黄河岸边,有的落在了长江流域,还有的飘到了遥远的北方和南方。请问飘向北方的种子发展成为了(  )

A.红山文化B.良渚文化C.大汶口文化D.河姆渡文化

3.

陶寺大墓与小墓有着强烈对比,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宗教信仰的分歧导致了社会分层B.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财富积累C.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剩余产品增加D.王权的确立和礼制社会的形成

4.

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以上考古发现说明(  )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①原始农业的发展 ②定居生活出现 ③祖先崇拜的印记 ④万邦时代到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

考古发现: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地点经历了由集中于宫殿区到宗庙和王陵区的变化,这一变化跟哪一制度最相关(  )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井田制

6.

商代甲骨文字数多达数千字,字形结构复杂;句式结构也与其后的古汉语大体一致。其语法完备,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之分。据此可推断出(  )

A.华夏民族的民族认同加强B.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已经形成C.中原文化远高于周边地区D.商代文明已具有较高水平

7.

西周分封对象中有先代君王之后。对此,《论语》指出: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据此可知,分封先代贵族(  )

A.强化了周王室的权威B.有利于周王朝获取民心C.扩大了王室宗法范围D.反映了殷商遗民的特权

8.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形成春秋争霸局面。获得霸主身份意味着(  )

A.获得号令各国的地位B.成为周王室的 大宗 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D.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9.

《华阳国志·蜀志》载:“(公元前316年)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世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 从材料中能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A.秦国已获得号令天下的权威B.儒家德治理念受到尊崇C.西周以来的等级制度受到到冲击D.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强化

10.

周初,对待殷商遗民尊重其原先的法律。在《周礼》中还提出了 刑新国用轻典 刑平国用中典 刑乱国用重典 等观点。这表明,西周治国(  )

A.强调礼法并重原则B.重视法律系统性C.承袭夏商两代制度D.具有一定灵活性

11.

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如表为此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朝代

政治制度

夏朝

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商朝

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西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A.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B.国家内部结构比较松散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部族组织取代地域组织

12.

西周时期,学术为贵族垄断,学在官府。春秋以降,则出现 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 的现象。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由夷入夏文化融合B.华夏文化影响周边C.礼乐制度趋向瓦解D.各家学派相互诘难

13.

在西周时期,统治阶层推崇 尊崇上天 侍奉上帝 的观念。然而,到了春秋时代,孔子的观点转变为 尊重鬼神但保持距离 ,法家则着重于 敬上奉法 ,并未提及 尊崇上天 ,而庄子则主张 时祀尽敬而不祈喜(不祈求恩赐)”。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人文关怀日益显著B.无神论的观念普及C.礼乐体系逐渐崩溃D.诸子百家相互批判

14.

在西周时期,贵族的服饰色彩遵循着严格的规定。然而,到了战国时期,上层社会的服饰颜色变得更加自由且多样化,整体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面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社会正在经历显著的转型B.审美观念逐渐多元化C.染色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D.华夏风俗正逐渐异化

15.

老子秉持 无为而治 的理念,他坚信: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与此同时,孟子则主张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两位思想家都强调统治者应该(  )

A.提升个人道德修养B.坚定重农抑商的农业政策C.严格规范执政方式D.积极推动政治的统一进程

16.

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主张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与之观点类似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C.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D.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17.

战国时期,赵国已经形成完备的赏罚制度,据如表可推知该制度(  )

记载

出处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出使强秦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A.是士卒晋升的主要渠道B.加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C.保障了赵国的吏治清明D.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权威

18.

在战国时期,布币的流通范围从原先的 三晋 三川(即河、洛、伊三水流域)”地区,逐渐扩展到了燕国和秦国。 它成为了北起辽宁辽阳(燕国的襄平)、南至河南(梁魏地区)、西达陕西(秦国)、东至山东西部边界(古代齐国的西界)的主要货币。由此可以推断战国时期(  )

A.全国性统一大市场已经形成B.布币成为了全国统一流通的货币C.区域间的商贸联系得到加强D.金属铸币的技术水平达到了高峰

19.

《诗经·大雅》中说: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贵族政治开始形成B.政权与族权相结合C.产生早期民本思想D.礼乐制度意义重大

20.

学者林剑鸣观察到,《吕氏春秋》在理论上对先秦时期的儒、法、道、墨、阴阳五行等多个学派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该书 融合儒墨,结合名法 ,几乎涵盖了先秦所有主要学派的理论。由此可知,《吕氏春秋》(  )

A.有利于保存诸子学派的学术成果B.体现了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C.体现了地主阶级对文化的包容性D.体现出思想文化为政治现实服务

21.

与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不同的是,法家并不将人性中对利益的追求和利害的权衡视为恶行并加以禁止。相反,法家思想家们主张顺应人性,通过奖赏来鼓励人们遵守法律,同时利用刑罚来威慑民众,防止他们违法。在法家看来,刑罚不分贵贱,一律平等,功绩不能抵消罪行。这表明法家诸子倾向于(  )

A.建构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社会治理兼用法治和德治D.体现了人本主义哲学观

22.

为了加强北方的边境管理,秦始皇下令建造了一条重要的通道,该通道起始于关中平原,并一路向北延伸,最终抵达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古称九原)据此判断,这个工程是(  )

A.灵渠B.直道C.褒斜道D.河西走廊

23.

秦朝时期的《行书律》对文书的分类与传递有着明确的规定:文书被明确区分为两大类,即紧急文书与普通文书。其中,紧急文书,特别是皇帝的诏书,必须毫不迟延地立即送达目的地;而普通文书也需在当日之内完成发送,避免任何积压。基于这一规定,我们可以推断秦朝文书制度(  )

A.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与影响力B.导致了政府行政效率的下降C.促进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运行D.加速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4.

有学者指出,秦朝通过实施郡县制以及推行 车同轨 书同文 等措施,成功地将春秋时期的 夷夏 观念转变为包含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更广泛的华夏或 中国 观念。这位学者的观点意在突出秦朝(  )

A.怀柔远夷政策得到落实B.民族交流促进领土扩张C.国内民族差异逐渐消除D.政治统一强化国家认同

25.

有学者说,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丞相等等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皇帝实际上成为了孤独的 独夫 ,于是亡国了。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皇帝独断专行尚未形成B.丞相权力受到严重制约C.官僚政治体制不够完善D.社会阶级结构尚未成型

26.

植硅体分析法已经成为稻作起源和水稻驯化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太湖流域史前植物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水稻扇形植硅体与人类活动以前野生稻的生土层存在明显区分,而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期间,水稻扇形植硅体则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当时太湖流域(  )

A.稻作农业水平较为成熟B.渔猎采集已经不复存在C.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D.是长江流域文明的中心

27.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到,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由此可知(  )

A.社会底层政治地位变化巨大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反响剧烈C.战国人才选拔机制根本变化D.社会转型推动政治地位变动

28.

在夏、商、西周三代,社会成员主要以 为单位进行划分,并且治理方式相对集中。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变革,出现了将小乡、邑、聚合并设立为县,并任命县令、县丞来管理的现象。这种变化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A.小农经济模式得到强化B.宗法制度遭受破坏C.贵族政治体系彻底终结D.集权制度成为潮流

29.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广泛的地域内,包括陕西等原秦国领土以及山东邹城、江苏盱眙等六国旧地,发掘出了大量的秦朝度量衡标准器。这些发现几乎覆盖了秦朝当时的全部疆域。这一现象可用于支持以下关于秦朝的哪一观点(  )

A.皇帝权力至高无上B.应证了统一度量衡在秦朝得到落实C.统一度量衡推动了国家统一D.反映了商鞅变法在秦国的实施

30.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萌生最初环境保护思想。下列先秦诸子论述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B.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C.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D.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在学术文化方面也引起显著的变化。一是新士人的兴起,一是百家争鸣的出现,一是文艺科技的发展。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过去的所谓 学在官府 即学术在于官府,史籍都由官府世代掌守的局面,也开始有了变化。新士人是一个新的有着广泛社会联系和很大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也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了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因而有各学派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墨子的思想反映了平民群众的利益,有一些重要论点是跟孔子对立的。墨 主张兼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象自己的一样。这跟孔子所讲的仁不同。墨子非礼、非乐,主张节葬、节用,都是对贵族生活的否定,也是跟儒家学说的对立。墨子在政治上提出 尚贤 的主张,反对王公大人的 无故富贵 ,主张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政治,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跟孔子主张 举贤才 而不明确反对世官世禄,也是有区别的。墨 相信有意志、能赏善罚恶的天和鬼神的存在。从思想体系上说,孔子和墨子都是唯心论者,但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提出认识事物的三条标准,其中有两条是根据欢人耳闻目见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效果的验证。墨家的后学,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发展了墨家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并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有所贡献。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和孔子思想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至少2项百家的典型作品,并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三、开放性试题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何尊及其铭文中的中国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 宅兹中国 。这是目前所见 中国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以上图文材料提取两条历史信息,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提取信息加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运用史料合理,说明逻辑清晰。)